粘接树脂材料细胞毒性的体外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ParaCore粘接树脂/ParaBond牙本质粘接剂作为根管充填材料时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选取Para Core粘接树脂、ParaBond牙本质粘接剂、牙胶、AH Plus根管封闭剂作为实验样本,各样本在材料固化后于37℃培养箱内分别放置1天(新鲜组)和7天(陈旧组)后,制取其浸提液,每种材料分别制成100%、50%、25%、12.5%四种稀释液,与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接触培养24h,采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嗅盐(bromide 3-(4,5 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MTT)比色法,用酶联免疫检测仪于波长490nm处测各组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value,OD值),计算各实验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L-929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在ParaCore、ParaBond和牙胶材料组中,新鲜组与陈旧组的细胞数量与形态变化差异不大;AH Plus组细胞变化明显。ParaCore组细胞形态正常,与阴性组相似,贴壁生长旺盛,为梭形或多边形,细胞折光性强,胞内结构清晰,可见圆形分裂细胞。ParaBond和牙胶组细胞变圆,胞浆内有许多颗粒状物质,细胞崩解;但是AH Plus的新鲜组与陈旧组差异明显,新鲜组的细胞脱壁,凋亡崩解,胞浆内颗粒状物质增多,陈旧组的细胞形态正常,细胞量增多。2.新鲜组4种浓度稀释液中,ParaCore组细胞RGR大于牙胶组,ParaBond组细胞RGR小于AH Plus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大,细胞RGR降低。ParaCore、ParaBond和AH Plus组的4种浓度的RGR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陈旧组4种浓度的稀释液中,ParaCore组细胞RGR大于牙胶组,除25%浓度外,两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araBond组细胞RGR小于AH Plus组,在100%、50%浓度中,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大,细胞RGR降低。除AH Plus组外,其他三种材料的四种浓度的RG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SD-t检验显示,ParaCore组在100%浓度与12.5%浓度、50%浓度与12.5%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胶组除50%浓度与25%浓度、25%浓度与12.5%浓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aBond组除25%浓度与12.5%浓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材料放置时间越长,细胞RGR越大。除了牙胶组,其他3种材料的新鲜组与陈旧组的细胞RG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araCore粘接树脂的细胞毒性低于牙胶,ParaBond粘接剂的细胞毒性高于AH Plus封闭剂。4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具有浓度依赖性。除了牙胶,其他3种材料的细胞毒性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
|
|
|
1 |
陈汎;;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细胞毒性药品的配置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年36期 |
2 |
卢英,周运琴,宋淑华,史弘道;五种国产医用嵌段聚醚聚氨酯的细胞毒性评价[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
3 |
崔明珍,肖白,杨华,宁燕;铊的细胞毒性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1期 |
4 |
焦庆安;;HIV血清阳性个体中HI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8年05期 |
5 |
高乃庄;;GIBCO Opti-MEM培养液中形成的同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杀死鼠滋养层细胞[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9年05期 |
6 |
冯阁;姚依兰;黄凤华;舒畅;张西锋;;纳米氧化锌细胞毒性的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
7 |
李英,张秀清;MTT法评价铸造钛的细胞毒性[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
8 |
李春英;恶性黑素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5期 |
9 |
;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原理[J];中华内科杂志;1995年03期 |
10 |
刘蔚楠;林翔;张俐;;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年07期 |
11 |
宋思安;;卡介苗细胞壁骨架在诱导细胞毒性和抑制性T细胞抗小鼠同系肿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1982年04期 |
12 |
邓成程;李倩;唐军;尹东锋;;普朗尼克对多西他赛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毒性及摄取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8年08期 |
13 |
王春晖;赵素慧;万成松;;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的细胞毒性比较[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12期 |
14 |
杨淑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研究[J];医学综述;2007年23期 |
15 |
蒋卫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6期 |
16 |
宋守芹,高雪芹;有害元素对砷的细胞毒性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0年03期 |
17 |
陈华东,张玉亮,薛松;参芪扶正注射液降低消化系癌症化疗白细胞毒性的效应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18 |
;NK-Lysin,细胞毒性T细胞的NK细胞的一种效应多肽[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6年03期 |
19 |
张艳芳;金婵;马春旺;杨勇骥;;几种纳米材料细胞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
20 |
阮光萍;姚翔;安梅;邓淑芬;王桂华;叶蕾;;肽刺激培养法体外扩增巨细胞病毒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