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I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女常见疾病,发生率约占生育年龄妇女的15%。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目前广泛接受的是1925年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但经血逆流至盆腔是普遍的生理现象,并非每个行经的妇女均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广泛种植、易复发转移的特性与恶性肿瘤十分相似。其侵袭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粘附、血管生成和种植。期间涉及众多粘附分子、一些酶类和血管生成因子等。经血逆流进腹腔的内膜细胞必须先和腹膜发生粘附,子宫内膜细胞之间也需要粘附,积聚成团,才可能成功地种植生长。粘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位于细胞表面的细胞粘附分子所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员。许多研究表明ICAM-1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定位,粘附和生长过程,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粘附种植后的异位子宫内膜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能长
期生长。因而血管增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调节血管新生的重要生长因子,它可促使腹膜下的血管网形成而有
利于种植。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液及病灶内VEGF浓度均增加,
表明VEGF活性的提高,使内膜血管生成增加,可能是异位内膜种植、生长的
重要因素。本课题的目的是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ICAM一1、VEGF的表达,尤
其是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VEGF、ICAM一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00年4月至2002年8月就诊于湖南株洲市一医院,因子宫内膜异位
症行子宫切除或(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切除的患者34例,其中子宫内膜
组织标本(蜡块)30份,异位内膜组织标本(蜡块)34份。年龄为23~47岁,
无其他内外科疾病,术前6个月未接受激素治疗。31份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
(蜡块)来源于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子宫内膜标本。年龄为23~49岁,
无其他内外科疾病,未用激素治疗。全部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用免疫组织
化学SP法检测ICAM一1、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
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1.ICAM一1的表达:ICAM一1阳性物质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内。正常子宫内膜
组阳性表达率为35.48%(11/31),内异症在位内膜组为10.00%(3/30),异位内
膜组61.77%(21/34)。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意义(P0.05),内异症在位内膜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vEGF、ICAM一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2.VEGF的表达:VEGF阳性物质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内。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中无VEGF表达(O/31),内异症异位内膜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75.53%(25/34),
在位内膜组为33.33%(10/30)。内异症的异位内膜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
显著性意义(P0.001),在位内膜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在位内膜组与异位内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
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中ICAM一1蛋白表达下降,使子宫内膜的
稳定性及基底膜的粘附性降低,因而容易“异位”至腹腔内。异位内膜中的ICAM一1
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生、发展。
2.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及异位的内膜中均有明显表达,而正
常子宫内膜中无VEGF表达。说明VEGF在内异症的发生中起至关重要作用。
3.对于子宫内膜中ICAM一1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的病人,应警惕子宫内膜
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