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绘画看比德说
【摘要】:比德说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以自然物性比人之道德风范。先秦儒家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先秦道家主张“上善若水”、“上德若谷”,这两者的终极目的一个是要实现圣人之德,另一个是要实现至人之德。
比德说进入绘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当时的人物品藻中有许多以自然比德的例子,顾恺之为谢鲲造像时,为了昭示他“胸中有丘壑”的清旷人格,将他安放在丘壑之中。这种山水背景已不同于以前的那种作为纯粹景物的山水,而是一种隐喻性的安排。这种笼罩了人的生命精神的人化的山水,标志着“比德”的思维方式进入绘画。它奠定了中国追求自然而又立足于人之精神的基调,这暗示了中国山水画在不久之后的独立与繁荣。
比德进入绘画以后,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宋代表现最为充分,首先表现在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宋代山水画代替了人物画的繁荣,山水已从人物的背景一跃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在这背后,山水的“比德”意味并没有改变,而是更具有普遍性、含蓄性、泛指性。画面上的人物隐去,只留下一片象征人的精神的自然山水。
宋代理学是一次儒道精神的大融合,花鸟画在宋代的兴起体现了宋代由物理到心性的比德过程。花鸟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淘沥了似锦繁花,而画得最多的题材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等,这些题材多形成于宋代,是比德的思维方式使然。
其次,比德对宋代绘画审美趣味也产生了很大的选择性,宋人崇
尚处世之逸和修养之文的人格风范,军人绘画的审美趣味也开始脱
略繁丽丰腆,而走向重朴澹、重意态。画家们将各种绘画以外的因
素加,、、了绘画的价值取向,作画状态成为一种市美;而中国以业余
画家力正脉也成为一个传统。
比德在宋代绘画功能论中不仅仅表现为.教育功能,也有向审美功
能的渗透。这在三篇年代相承的画论中可以看出来。唐代的依彦远
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了绘画的“见一善以诫恶,见恶足以思贤”
的教化功能,‘未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已流露出由教化功能
关注转向甲美功能关注的一种趋势、到了南茉邓林的《画继》,其功
能论就比较明朗地倾向于绘画的甲美功能了,这表现在它满怀自豪
地时丈人画思想的接纳。
濡家道德以正心一一诚意一一修身一一齐家一一治国、干天下的
序列从日常生活走向政治活动和道家心斋一一物化一一天人合一一
一畅神一一至人的序列并非相抵触背反、“修身”和“天人合一”有
听重合。宋人重理重格法、物是实现比德的必备条件。“比德”在院
画中表现为对“理”的关注。
宋代院画不但重视“理”,而且开始自觉地援诗入画
的搜诗入画还要更高一筹。宋代绘画对于诗意的达求,
的融合已达到了公认的程度。
,文火画家
说明诗一与画
|
|
|
|
1 |
赵晓涛;游于艺途[D];复旦大学;2003年 |
2 |
刘世军;《画继》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