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快速响应性PNIPA智能水凝胶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

王国伟  
【摘要】: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智能水凝胶作为一种温度敏感性材料,近年来在应用中取得了初步进展,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一部分工作集中在凝胶响应机制的理论解释及实验验证;另一部分工作通过NIPA与其它单体的共聚,以期实现对材料的改性,从而获得多重敏感性的凝胶,以实现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PNIPA智能水凝胶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PNIPA在相转变温度(LCST)附近,随温度的微小变化,凝胶的溶胀度具有很大的突变性;(2)PNIPA在LCST附近的溶胀度变化速率很快(快速响应性)。目前制备的PNIPA水凝胶大都具有响应速度慢的缺点,往往不能从以上两方面同时体现出其智能性;而PNIPA水凝胶的响应速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求其对外界温度刺激具有较快的响应速率,这就大大限制了温敏性PNIPA智能水凝胶的使用范围。因此,提高快速响应性一直是智能水凝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对提高PNIPA智能水凝胶快速响应性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而研究手段却较少。文献中已报道的提高其响应速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合成小尺寸的PNIPA微凝胶。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此类研究在理论方面发展较慢,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应用范围极为有限。(2)合成含孔的PNIPA水凝胶。在PNIPA智能凝胶结构中引入孔洞的方法提高了凝胶的响应速率,但是凝胶的强度相对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降低了其适用的范围。例如,在凝胶的浓缩分离过程中,由于孔洞结构吸附了大量的生物大分子,从而降低了浓缩效率。(3)利用相分离技术合成PNIPA水凝胶。此法得到的PNIPA水凝胶具有较快的响应速率,但对反应时间和温度的控制非常关键。由于对凝胶化时间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合成的PNIPA水凝胶重现性较差,且呈乳白色;与常规方法合成的PNIPA水凝胶相比,其机械强度也下降很多;此法合成的PNIPA水凝胶难以在实际中使用。(4)接枝共聚合成PNIPA水凝胶。将NIPA单体接枝到其它基体上,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PNIPA水凝胶。一方面,上述特定结构单体的合成过程复杂,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所合成的共聚物由于PNIPA含量的限制,水凝胶在LCST前后的溶胀性能有所减弱,智能性有所降低。 本工作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系列智能性水凝胶。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出发,以提高PNIPA水凝胶的智能性为目的,首先以宏观PNIPA智能水凝胶为对象,重点研究凝胶的尺寸对凝胶响应速率的影响,并将由此得到的理论应用到微观凝胶的研究中去,克服了微观凝胶研究手段的限制;然后将得到的凝胶进行应用试验。同时,还对PNIPA智能水凝胶的响应机理进行探讨。 (1)采用传统的化学引发法,用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直径(湿凝胶,3.12~2.8mm)、不同厚度(湿凝胶,3~12mm)的PNIPA宏观智能水凝胶;将一部分凝胶粉碎制得不同尺寸的(干凝胶,0.154~0.9mm)粒状凝胶。 首先研究了聚合条件对PNIPA智能水凝胶性能的影响,在最佳制备条件(T≤10℃,7%≤C_(NIPA)≤12%,2%≤C_(MBA)≤4%)时可以得到透明、溶胀度较高、性能均一的PNIPA智能水凝胶。 然后研究了水凝胶的溶胀一消溶胀、脱水一吸水过程与凝胶尺寸的关系。结果表明,在 凝胶处于消溶胀和干燥状态下时,凝胶块容易形成一种壳—核结构。在核中是被包裹的水 分子,由于外面的壳层比较致密,其内部的水很难扩散出。且随着凝胶直径和厚度的增大, 其内部包括的水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而对于尺寸更小的粉状凝胶,其形成的壳层和核层的比 例相差不大,其溶胀性能受尺寸的影响很小。 凝胶达平衡溶胀所需的时间与凝胶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刀功。=K(肠。)。x(MT), 作为普适方程来应用。对于尺寸较小的凝胶,由于表征手段的限制,可以由此方程进行外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作为制备和使用快速响应性智能水凝胶的理论依据。 (2)分别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和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微凝胶, 分析制备条件对微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可以制得粒径较大的智能水凝 胶(D:ll pm),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一系列不同尺寸的微凝胶(D扣.12“m~ 4.5协m);分别采用激光光散射和偏光显微镜对微凝胶的大小、形态进行表征,也得到了一 致结果;采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定性地研究微凝胶的相转变现象。 将由宏观凝胶得到的理论公式应用到微观凝胶的溶胀动力学中,可以初步估计微凝胶达 平衡溶胀所需的时间,定量的体现快速响应性智能水凝胶的智能性。 (3)将不同尺寸的宏观凝胶和微观凝胶分别对牛血红蛋白进行固定化,研究凝胶尺寸 对牛血红蛋白活性的影响,分析PNI以智能凝胶对牛血红蛋白活性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 在PH=6 .0,C。=3 .5%时,PNIPA凝胶对酶的活性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尺寸较小的粉状凝胶和 由悬浮聚合得到的微凝胶,由于其对温度的快速响应性,其对牛血红蛋白的活性的控制效果 很好,充分体现了快速响应性智能水凝胶的智能性。 (4)以褪黑素为模型药物,研究释放条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尚勋;邹平;葛建华;程光钱;潘慰曾;;凝胶复印技术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2 王世昌,解利昕,金雷,余国琮;凝胶萃取浓缩蛋白质及过程优化[J];化工学报;1990年01期
3 李田土;;珠状壳聚糖凝胶的合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4 王宇新,绍文策,王世昌,余国琮;凝胶萃取分离生化制品──理论和应用研究[J];化学工程;1994年02期
5 奚红霞,黄仲涛;凝胶的干燥[J];膜科学与技术;1997年01期
6 阎立峰,陈文明,赵秉熙,李喜青;辐射法合成凝胶对高分子网络结构的探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6期
7 蔡千华 ,赖树清;新型藻酸凝胶创伤敷贴材料的开发[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1年04期
8 刘素萍,杨喆;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J];农村科技开发;2001年06期
9 李飞,胡克鳌,李建林,张栋,吴侦干;凝胶燃烧法合成LiCoO_2超细粉体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2年02期
10 陆必泰,陈明珍;凝胶电泳法在羊毛防毡缩整理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04年02期
11 刘凯强,陈钿,王宁飞,房喻;航空煤油的羟丙基纤维素凝胶力学性能研究[J];含能材料;2005年03期
12 汪荣军;;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的制备[J];安徽医药;2006年02期
13 凌海鹰;;微流控芯片中制备单分散性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J];大众科技;2006年08期
14 施新宇;吴东辉;章忠秀;施磊;;浓Fe(OH)_3凝胶水热合成α-Fe_2O_3纳米粒子[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5 吴继禹;王志强;黄学荪;朱加银;;醋酸磺胺米隆凝胶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医药导报;2006年04期
16 郑辉;陈村元;欧阳健明;;酒石酸镁对水合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7期
17 刘士健;任发政;王建晖;李洪军;;水溶性壳聚糖对猪肉盐溶性蛋白质凝胶特性影响[J];食品科学;2008年05期
18 李翠华;刘剑洪;管蓉;张黔玲;张培新;;拉伸和加热对磺化聚苯醚/凝胶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S2期
19 王显光;苏长明;于培志;由庆;高莎莎;;钻井用高分子冻胶堵水剂的室内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9年03期
20 张玉勤;;屈曲凝胶制成人工肌肉?[J];国外医学情报;198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莉;陈芳芳;闵思佳;朱良钧;;不同温度条件下环氧化合物对丝素蛋白作用的机理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殷万春;张洪斌;;魔芋葡甘聚糖凝胶机理的顺磁共振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3 刘友明;栗瑞娟;赵思明;熊善柏;;水、Na+、Ca2+对鱼糜凝胶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肖风亮;;氟橡胶夹布系列密封制品的研制[A];第十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梁天培教授纪念会文集[C];2008年
5 刘佳伟;陈传峰;;超声波诱导对小分子自组装的影响:有机凝胶的形成和组装体形貌的改变[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姜振权;刘红岩;;凝胶介入治疗耐多药肺结核[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7 陈延锋;伊敏;哈鸿飞;;聚两性电解质凝胶DMAEMA/AAc的紫外合成与性质研究[A];第五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侯博;李志杰;徐耀;吴东;孙予罕;;TiO_2·H_2O凝胶对水热合成纳米钛酸钡结构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9 葛翠兰;朱彬;张雪雁;顾其胜;;二乙烯基砜交联透明质素凝胶的流变性能研究[A];2007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唐昶宇;傅强;慈立杰;Pulickel M. Ajayan;;聚乙烯醇/阵列碳纳米管凝胶复合材料[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普生;高聚物凝胶驱动器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01年
2 崔志芳;温敏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协助蛋白质体外复性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鲁战会;生物发酵米粉的淀粉改性及凝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4 段洪东;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Cr(Ⅲ)凝胶的交联机理及交联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陈复生;大豆蛋白凝胶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6 肖新才;正相和反相温敏型凝胶微球的制备与感温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曹正权;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孙绍晖;环氧树脂与丙烯酸树脂酯化反应中凝胶规律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钟颜麟;产热凝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物理化性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10 孙少敏;小麦蛋白质体系的结构与流变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伟;快速响应性PNIPA智能水凝胶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刘和芳;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陈兆伟;新型刺激响应智能凝胶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4 朱琳;气升式环流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扩增[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陈森军;辐照交联改性透明质酸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6 李朝阳;C_60/高聚物的熔胶凝胶制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7 尤坚萍;官能化植物油的交联固化及其缓/控释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贺丹;魔芋—黄原胶复合凝胶的溶胀、吸附与释放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9 刘相尧;高纯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10 张利;卵清蛋白——多糖共混凝胶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栋;凝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珠海揭牌[N];珠海特区报;2008年
2 记者  李向娟;注射PAAG凝胶隆胸存在危险[N];福建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晓红;中国最大凝胶基地在三灶建成投产[N];珠海特区报;2006年
4 乃卫 冷文 刘国应;国际医药动态[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通讯员 李杰;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有高招[N];科技日报;2006年
6 白轶南;凝胶果冻别吸着吃[N];保健时报;2004年
7 朱海彦 杨凤霞;pH值敏感型原位凝胶研究方兴未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记者 顾定槐;久琛公司投产世界首条无凝胶白炭黑生产线[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高阿娜;QQ糖拓出8亿大市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丽娜;标准不能只管“个头大小”[N];消费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