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1及EphA2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摘要】:肿瘤的发生、浸润与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复杂过程,此过程涉及到多种基因的改变,包括促进基因的激活以及抑制基因的失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KAI1基因和EphA2基因在正常食管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从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观察KAI1、EphA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KAI1和EphA2两种转移相关基因在食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作用以及二者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方法:
1.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6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KAI1及EphA2的表达,包括160例癌组织和相应标本的正常组织150例。
2.应用RT-PCR技术观察6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KAI1及EphA2 mRNA的表达,包括60例癌组织和相应标本的正常组织60例。
3.探讨了KAI1及EphA2在食管癌癌变及浸润转移中的作用,观察了KAI1与EphA2的关系及对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影响。
结果:
1.KAI1蛋白在正常组织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87%和31%,在癌组织中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53%和13%,KAI1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p=0.00);KAI1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总阳性率及
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KAn及EphAZ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强阳性率分别为62%和13%,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
为36%和11%,KAn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
(厂0.01)。KAn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关(扮0.05)。
2.KAn mRNA在食管正常粘膜及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户0.05),且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户0.05)。
3.KAll蛋白和KAll mRNA在食管癌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
4.EphAZ蛋白在正常组织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37%和6%,在癌
组织中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71%和28%,EphAZ蛋白在癌组织中的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O.00);EphAZ蛋白在浅层浸润组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
阳性率分别为35%和25%,在深层浸润组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71%和29%,
EphAZ蛋白在深层浸润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浅层浸润组(厉0.01);EphAZ蛋白在无
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71%和2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
的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71%和39%,EphAZ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
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0.03);EphAZ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p0.05)。
5.EphAZ mRNA在食管正常粘膜及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且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户0.05)。
6.EphAZ蛋白和EphAZ mRNA在食管癌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
7.KAn蛋白和EphAZ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呈显著负相关(厂0.02),
在深层浸润组中的负相关趋势(厉0.10)比在浅层浸润组中的负相关趋势(厉0.61)
更为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KAll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
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提示KAn蛋白低表达与食管癌的癌变和淋
巴结转移有关,KAll的功能下调使得细胞具有恶性侵袭性。
2.KAn蛋白在癌组织中低表达未能在
低表达可能与基因突变及转录过程无关,
关。
mRNA水平上证实,提示KAll蛋白的
可能与翻译过程异常及翻译后修饰有
3.EphAZ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深层浸润组的表达明
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KAn及EphAZ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显高于浅层浸润组,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提示
EphAZ蛋白的高表达和食管癌的癌变及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EphAZ蛋白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参
考指标。
4.EphAZ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其mRNA的表达无关,可能主要由于翻
译水平上调或蛋白质稳定性增高所致。
5.KAn蛋白与EphAZ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有显著负相关,说明二
者对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
|
|
|
1 |
郝宝岚;李珊珊;;KAI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J];中原医刊;2006年08期 |
2 |
罗红波;张小节;郭小霞;刘维忠;;内镜下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不典型增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年04期 |
3 |
张永庆;李美玲;崔进贝;;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P16和CDK4的表达[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5期 |
4 |
方晓松;周颦;汪宇鸿;龙庆林;徐琳;;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J];重庆医学;2009年11期 |
5 |
赵祟伟;食管镜检查术对食管疾患的诊断价值(附100例分析)[J];山东医药;1963年07期 |
6 |
孙绍谦;刘復生;吴遐;古美慈;;五例食管与贲门部双原发癌的病理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64年04期 |
7 |
方大维;何天骐;郑国柱;王泰来;朱天荣;;结肠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中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探讨[J];广东医学;1965年S5期 |
8 |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食管癌经验交流学习班情况[J];新医学;1972年10期 |
9 |
王瑞林;食管癌的药物治疗概况(上)[J];癌症;1982年04期 |
10 |
韩学德;崔光辰;孟祥诚;陈茂华;郑庆林;;食管贲门癌X线和手术所见与组织学差异的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11 |
邵梦扬;;中药天仙丸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观察[J];肿瘤学杂志;1987年S1期 |
12 |
王祖浴;;4—4 放射治疗食管癌非模拟机定位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87年Z1期 |
13 |
杨民生,五兆星,王经建,刘金安,万贵良,窦云喜,王爱芬,王冬果,李明鹤,李翠珍,郑安平;1160例食管癌放射治疗10年疗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2年03期 |
14 |
周素英;;内镜诊断食管癌250例临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15 |
董新军;陈书栋;;食管癌并肺转移生存5年以上2例[J];中国肿瘤临床;1993年06期 |
16 |
杨国涛;DNA含量的测定及其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年03期 |
17 |
张中兴,连广廷,李变云,刘新页,郭成仓,赵恒忠,李爱丽;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和特征的分析研究[J];中国肿瘤;1994年12期 |
18 |
李保庆,张军辉,张宏伟;食管癌及乳腺癌同时并存1例[J];河北医药;1997年05期 |
19 |
郭力;食管癌穿孔的手术治疗[J];中国肿瘤;1997年06期 |
20 |
沈月平,高玉堂,戴奇,胡旭,徐天亮,项永兵,汤忠鎏,李伟林;淮安市食管癌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Ⅱ)饮食因素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