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是鼓舞人心的,也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县域经济作为全国经济布局中发展比较滞后、经济总量和人口都占较大比例的区域经济,它未来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加快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从河南县域经济的现状入手,全面分析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省109个县市分为三类,分析各类县市的发展特征。从各类县市发展经验中,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总结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七种模式。根据历史发展轨迹,按照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要求,预测本世纪头20年河南县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主要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最后在分析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体来讲,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经济比较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结构问题突出,县域财政收支困难。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到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到河南提出的中原崛起、力争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快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快发展,必须立足县情,选择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必须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利用县域人均指标、结构比例指标,将109个县市进行聚为三类,并分析各类特征。二是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要求,预测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在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情况,并对各类县市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目标的实现情况开展综合分析。三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中,概括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