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与FVLeiden及FⅡG20210A突变关系的研究
【摘要】:背景和目的: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自然预后极差,是主肝静脉(Major hepatic veins,MHVs)出口部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血流受阻所引起的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伴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自1845年Budd首次简短描述这一疾病以来,距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随着近数十年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的病例被诊断、报道。我国B-CS的发病率为4-6/10万,病例大多集中在北方各省,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多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许培钦等从1983年至今已收治B-CS病人1300余例,并总结出适当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国内学者在B-CS的病因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B-CS的病因,可将其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大类,继发性B-CS一般多由较为明确的原发疾病导致,报道较多的为B-CS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B-CS还可继发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Bechet’s病,以及腹部疾病及肿瘤等。一些后天的获得性因素如口服避孕药、妊娠等也可参与导致B-CS的发生。B-CS亦可为原发性,并不继发于其他任何疾病。对于原发性B-CS的病因又有先天性隔膜形成学说和后天性血栓形成学说。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后天性血栓形成学说更为合理。除了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以及抗凝血酶Ⅲ缺乏外,近年来对原发性B-CS的病因学研究多集中在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各种遗传性因素上,如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突变(FVLeiden)、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FⅡG20210A)及N_(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67T突变(MTHFR C667T)等。关于FVLeiden及FⅡG20210A与B-CS发病的关系,国内外均有一定的报
郑州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布一加综合征与F VLeiden及FllG20210A突变的关系研究
道,但结论各异。1
为了研究我国汉族人B一CS患者是否存在FVLeiden及FllG20210A突变,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一RFLP)对比检测病例组
与正常对照组个体的此两基因多态性的发生频率,从而探讨FVLeiden及Fn
G20210A在中国汉族人B一CS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对象与方法:家族性B一CS组包括4例B一cS患者,其中一对为同胞姐妹,
一对为同胞姐弟,男1例,女3例。散发性B一CS组49例,男29例,女20例。
正常对照组70例,均为河南省血液中心的健康献血者,男40例,女30例。所
有研究对象均为我国汉族人,且排除外伤、术后、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Bechet’s
病等,女性则为非孕产期且未应用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同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采集所有病例组及正常组个体静脉血3ml,抗凝处理,提取基因组DNA后,
进行PCR扩增,对有目的片段的进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将消化后的产物
作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经固定、染色、显色三步处理后照相并分析结果。应
用SPSSIO.O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4例家族性B一CS患者、49例散发性B一CS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个体
的FVPCR扩增产物经MnLI内切核酸酶消化后,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均显示
104bp、82bp、37bp三条带,未检出FVLeiden突变存在。其FllPCR扩增产物
经Hindm内切核酸酶消化后,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均只显示345bp一条DNA带,
未检出F IIG20210A突变。本组中病例及正常对照个体的FVLe记en及Fll
G20210A突变频率为0。
结论:1.通过本研究,可以初步推测中国汉族人B一CS的发病与FVLeiden
及F nGZO210A突变可能没有相关性。
2.结合国外的研究,证实FVLeiden及FllGZO210A突变存在种族和地理
分布的差异。
3.中国汉族人B一CS的发病是否与凝血因子的遗传多态性有关,尚有待于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
|
|
1 |
王欣;小儿布-加综合征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2 |
杨大明
,孟宪镛;布-加综合征[J];交通医学;2002年04期 |
3 |
张晓荣;布-加综合征治疗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4期 |
4 |
唐哲,马秀现,冯留顺,叶学祥,许培钦;布-加综合征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16例报告[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2年03期 |
5 |
许培钦,马秀现;布-加综合征诊断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
6 |
张耀勇,宋太民,马会军,曹永新;布—加综合征误诊33例分析[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年02期 |
7 |
胡忠,杨仕明;易误诊的布-加综合征[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6期 |
8 |
毛兴江;I型布-加综合征17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3年04期 |
9 |
曹文东,郝斌,皮兴涛,续慧民,梁宏莉,郭炳麟;布-加综合征10例综合治疗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5年08期 |
10 |
郭雷,曹子洋,董清;超声诊断肺癌侵及下腔静脉致“布-加综合征”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1期 |
11 |
岳峰,刘婕,沈敦;布-加综合征26例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12 |
吴国志;李巍;王琳;;布-加综合征二例漏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10期 |
13 |
李可梅;宋广军;;布-加综合征1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4 |
许培钦;党晓卫;;布-加综合征诊治现状与展望[J];临床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
15 |
高涌;;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
16 |
张保环;干超士;徐惠萍;郭宇;曹建彪;;18例布-加综合征临床表现和误诊分析[J];江西医药;2007年04期 |
17 |
彭涛;刘玉兰;;布-加综合征64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7年11期 |
18 |
陈立祥;;布-加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2期 |
19 |
周绵;;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1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
20 |
白卫星;李天晓;翟水亭;马秀现;曹会存;王子亮;;布-加综合征隔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因素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