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徐琰  
【摘要】: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三个系列共20个新型含氮、氧等杂原子的二茂铁衍生物,以及4个杯[4]乙脂金超分子化合物,制备了相应的9个二茂铁衍生物、一个二茂铁苯甲酸铜双核铜簇合物和3个相应的杯[4]乙脂金的超分子化合物单晶。通过面探仪、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超导核磁等手段,研究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能。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部分二茂铁衍生物和杯芳烃化合物在电化学和液-液萃取方面的应用性能。 1、化合物的合成 合成了20个新型单取代和多取代的二茂铁衍生物,通过预组织萃取的方法,得到了杯[4]乙脂金的四种超分子化合物[NaL]~+[AuX_n]~-;培养了9个二茂铁衍生物、一个二茂铁苯甲酸铜双核簇合物和3个超分子化合物的单晶,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均已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梁建军;刘义章;周凯;孟飞;肖陆飞;;二茂铁衍生物在药物化学上的应用进展[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陈维一,陆军;新型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杨学谨,李延东,王善伟,李朝阳,江景熙,韩毓鼎,师树简;二茂铁衍生物疏水参数的测定及其保留值与结构定量关系的研究[J];色谱;1996年02期
4 孟祥茹,鲍改玲,车得基;新二茂铁衍生物的光敏成像体系[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5 傅桂香,俞璐,黄吉玲;α、β不饱和酮和酰胺的二茂铁衍生物的质谱研究[J];质谱学报;1994年02期
6 袁耀锋,叶素明,张蕴文,王积涛;具有生物(理)活性的二茂铁衍生物[J];化学通报;1995年05期
7 王景津 ,张佩秋 ,杨蕴华 ,王雷 ,何家碧 ,姚远;几种二茂铁衍生物挥发迁移性能的比较[J];推进技术;1985年03期
8 李德生;薛丹青;;农用光降聚乙烯薄膜的红外光谱研究[J];金山油化纤;1987年03期
9 周耀坤;李元宗;吴绍祖;;1,1'-不同酰基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和波谱研究[J];化学学报;1988年10期
10 夏立钧,薛长发,陶凤群,朱叔韬;一种用于HPLC-AAS在线检测的接口设计[J];色谱;1989年01期
11 潘秀莹;;二茂铁衍生物中碳、氢、铁的同时微量测定[J];分析化学;1981年01期
12 于彦珠;宝凤荣;白宇新;;某些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反相色谱行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1期
13 于彦珠;宝凤荣;白宇新;;某些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反相色谱行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9期
14 陈筱莉,刘万毅;α—羟基烷基取代的桥联双聚二茂铁衍生物的电化学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15 张成如,杨孔章;新型α,β-不饱和羰基桥联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成膜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3期
16 江焕峰;胺烷基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方法[J];广州化学;1996年02期
17 江焕峰,张伦,陈新兰;胺烷基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质的研究[J];广州化学;199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军;陈保华;刘增路;景欢旺;;直接曼尼奇法合成新型二茂铁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李秋红;陈晓;;二茂铁衍生物超双亲分子囊泡的构建与转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李蒙蒙;郑广水;柏;党东宾;;基于二茂铁衍生物的多酸电荷转移盐的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杨学谨;孙月稳;周静远;李海生;师树简;;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二茂铁衍生物的高速液相色谱分析摘要[A];天津市色谱研究会第一届学术报告会论文、报告(摘要)汇集[C];1980年
5 柴凤兰;王春柳;王向宇;陶京朝;;新型含二茂铁基双亚胺钼(Ⅵ)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冯科;陈彬;吴骊珠;张丽萍;佟振合;;葫芦[7]脲包结的二茂铁衍生物分子内电荷转移[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熊俊;牛玉娟;刘雪梅;刘斌;薛岗林;;新的基于Lindqvist型多金属氧酸盐与二茂铁衍生物的电荷转移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熊俊;牛玉娟;刘雪梅;刘斌;薛岗林;;两个新的基于Lindqvist型多金属氧酸盐与二茂铁衍生物的电荷转移盐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严宝珍;师树简;孙利军;;二茂铁衍生物的NMR波谱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10 刘安;陈萌;钱东金;;界面自组装配位聚合物-二茂铁衍生物主客体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琰;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杜洪光;某些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1999年
3 郝新奇;新型NCN型钳形金属化合物及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黄鹏;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电化学和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王文勇;夹心型二茂铁衍生物非线性光学开关效应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徐海升;基于二茂铁衍生物与POMs的电荷转移盐及几个新的夹心杂多钼酸盐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李秋红;二茂铁衍生物超分子聚集体的构建及调控[D];山东大学;2011年
8 龙伯华;新型异维A酸和青霉烯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皮超;基于C-H键活化构建C-C/C-N键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天;面不对称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柳鹏;低温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及二茂铁衍生物电子转移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刘亚坚;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与离子识别[D];中北大学;2018年
4 李石凤;新型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唐孝明;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成焕;两亲性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表征[D];郑州大学;2009年
7 付勇;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张巧红;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周卫娟;二茂铁衍生物以及(+)-3-甲氧基-9(11)-去氢雌甾酮骨架的全合成[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陈宪勇;手性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Henry反应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