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蛋白酶菌株选育及其发酵条件初步研究
【摘要】:本研究从弹性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入手,利用有效的初筛和复筛体系,经过大量的菌种筛选,分离到了一株产弹性蛋白酶较高的菌株EA9,其产酶稳定性试验表明该菌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通过研究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性能,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利用离子注入和紫外线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手段,获得一株突变株EA9314,其产酶水平较原始出发株提高了33%。
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Plackett-Burman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培养基成份对发酵产酶的影响,以及摇瓶培养条件对产酶的影响。从培养基成份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可知,最佳的碳源、氮源是葡萄糖和酵母粉,最佳的无机盐组合是K_2HPO_4和MgSO_4,少量的豆饼粉对产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成份对产酶的影响先后顺序为:酵母粉>葡萄糖>MgSO_4>K_2HPO_4;正交试验得到了葡萄糖、酵母粉的最适浓度组合。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其最佳培养基组成是:2%葡萄糖,1.5%酵母粉,0.1%豆饼粉,0.1%K_2HPO_4,0.01%MgSO_4。摇瓶培养条件的研究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是:培养温度37℃,起始pH6.5—7.0,250ml三角瓶装液量20ml,接种量6%。在优化好的发酵条件下,该菌可达最高产酶水平274.7U/ml。
|
|
|
|
1 |
王利敏;陈林海;王雁萍;张国只;李宗伟;李宗义;;弹性蛋白酶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2 |
陈启和,何国庆,邬应龙;弹性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年01期 |
3 |
王树岐;;弹性蛋白酶的研究(二) 右旋糖酐对弹性蛋白酶的化学修饰及其某些性质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84年02期 |
4 |
关国雄,颜子颖,林哲甫;弹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水解能力的比较[J];食品科学;1992年03期 |
5 |
陈启和,何国庆;产弹性蛋白酶EL314CF10菌株种子培养基优化的研究初报[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年10期 |
6 |
周亚璋;;用胰脏同时提取胰岛素和弹性蛋白酶的方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88年02期 |
7 |
徐莹;何国庆;陈启和;李景军;;缓冲体系对产弹性蛋白酶芽孢杆菌EL31410发酵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年06期 |
8 |
兰辛;;弹性蛋白酶在调节血脂及预防改善酒精肝方面的作用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11期 |
9 |
吴大庆;刘希乐;李明伦;;弹性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3年03期 |
10 |
姚勇芳;李洪军;;弹性蛋白酶特性及其获取来源的研究概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1 |
朱祚铭;许棉;陈长诒;王毅然;刘骊生;;猪胰脏联产弹性蛋白酶和激肽释放酶的新方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88年01期 |
12 |
方尚玲;胡家俊;;微生物产弹性蛋白酶[J];食品与药品;2007年01期 |
13 |
李洪军,贺稚非,陈宗道,宫春波,刘鹭;假单胞菌SWU-M生产弹性蛋白酶发酵条件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4年04期 |
14 |
徐晶;韩建春;;弹性蛋白酶高产菌株摇瓶发酵条件优化及弹性蛋白酶性质的初步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6期 |
15 |
吴梧桐;王耀方;薛奕干;盛甜;;药用弹性蛋白酶的活力测定[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
16 |
魏宜琴;魏天松;;药用弹性蛋白酶的活力测定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85年03期 |
17 |
韩建春;邢明伟;;枯草芽孢杆菌产弹性蛋白酶对肉嫩化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2期 |
18 |
王树歧,程玉华;化学修饰弹性蛋白酶稳定性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5年02期 |
19 |
王娟丽,王以强,李奠础,程俊丽;微生物生产弹性蛋白酶现状研究[J];山西化工;2005年04期 |
20 |
姚勇芳;李洪军;方壮育;;菌源性弹性蛋白酶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