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差异研究

王红萍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FDI)大量涌入我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然而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看,占87%左右的FDI都聚集在我国东部地区,不到10%在中部地区,西部仅占4%左右。大量研究表明,FDI扩大了东部与西部的发展差距。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为目前我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提供外资政策选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实证与规范研究、比较分析与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其中主要用到国际投资、发展经济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计量分析。 本文从跨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得出了跨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的以下特征:从区域分布看,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从省区情况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沿海发达地区;从相对规模看,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从变动速度看,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差异较为明显、波动幅度较大。 进而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析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分布成因。跨国公司在我国地区分布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论和实证表明主要原因是聚集效应、中央的FDI优惠政策、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和劳动力成本。 最后,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的地域分布差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所产生经济效应主要是资本形成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然而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本形成、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工业化、区域贸易和区域创新的影响,在东、中、西三地区又有所不同。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不平衡、科技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开放程度不平衡的现状和跨国公司能够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事实,指出我们今后要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外商投资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丰海英,石苏谊;制度缺陷是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3期
2 左洪霞;;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与特征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19期
3 阳天寿;;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严兵;;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8期
5 孙林;;略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调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6 张伦俊;;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贡献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7 胡少维;;区域经济向好 区域间合作向纵深挺进[J];财经界;2008年02期
8 汪博兴;王金秀;;地区间公共支出、经济效率和改进思路——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区域间公共支出政策的实证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郭泽光;;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财务战略[J];会计之友(B);2005年03期
10 周雪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J];中国统计;2006年06期
11 陈楠;;加强中部机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魅力中国;2007年07期
12 张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J];企业导报;2011年01期
1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初定[J];长三角;2009年10期
14 刘英;;地区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5 ;我国构成四大板块协调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08年06期
16 曾世华;;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14期
17 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5期
18 冯更新;;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02期
19 赵秀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6期
20 刘铮;;不同地区间小城镇成长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鹿爱莉;杜舰;;发挥中部地区资源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刘云忠;高丽;成金华;杜子图;;矿产资源勘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前言[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长春;;打造主体功能区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5 何润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牛毅君;原惠群;;提升湖北品牌实力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袁兆亿;;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战略选择[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谢培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的粮食安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奇洪;;湖北经济突围之抉择[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徐丽媛;;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区域经济的法律思考——以中部崛起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吴永红;跨国公司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新彬;转型期中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6 方春阳;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胡振国;深港经济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差异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吴献忠;外商投资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差别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抗;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9年
4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杨璐萍;税收优惠政策影响FDI区位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赵娜;区域经济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鑫;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地区差异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里;我国统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差别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冬梅;论江泽民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德伟;我国寿险需求区域差异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如江;商务部将从七方面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特派记者 林晓莺;铁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N];人民铁道;2010年
3 本报记者 潘笑天 尹晓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本报记者 耿雁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陶映荃 实习生 郭鑫;保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工人日报;2009年
6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 胡少维;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7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 胡少维;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三)[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引导重于市场调节[N];民营经济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纯红;绿色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加点“钙”[N];中华建筑报;2009年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王泠一;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N];解放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