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长期以来,经济周期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周期研究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经济周期内涵的相对全面的界定,很少有人以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进行研究,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理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周期的内涵,发现一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收缩力和扩张力以及市场机制作用下内生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机制是产生经济周期的两个条件。结合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研究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证实: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与不同改革阶段的宏观经济背景相联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投资、消费和总产出在乘数和加速数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机制是形成周期的内在原因,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缓周期波动的作用,政府的调控政策则是周期波动的重要外在冲击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形成机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供求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宏观调控等几个方面。周期形成机制的变化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变化也使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周期延长、平均位势提高和波动幅度降低等“微波化”趋势。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速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要实现平缓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是关键,既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又要注重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的协调,并且要实现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的有机结合。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详细深入分析经济周期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部分学者在研究经济周期问题时存在的既把经济周期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又把改革前的经济波动也纳入研究范围的矛盾做法;结合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它们的变化;把调控政策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提供了一种研究政策变量对经济周期影响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