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工程应用

李晓龙  
【摘要】: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位移反分析是较新出现的一种岩土工程参数反演方法,它用训练得到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代替数值模型实现岩体力学参数与位移间的复杂映射关系,大大提高了反演计算效率。与早期反分析中较多采用的神经网络方法相比,支持向量机在理论基础和求解算法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日益受到岩土工程研究人员的重视。 本文围绕目前反分析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提高建模效率和模型计算精度的角度对地下工程数值建模方法进行探讨,然后从影响支持向量机泛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即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支持向量机类型以及核函数形式三个方面对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方法展开系统研究,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探讨了基于自然单元法的地下工程数值建模方法。为克服在处理地下工程无限域或半无限域问题时需要人为确定边界条件而带来计算误差的问题,引入无限元模拟无穷远处边界条件,与自然元相结合形成耦合分析方法,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耦合方法能够提高计算精度,降低对分析区域选取范围的要求,进而减少计算工作量;同时实现了基于自然元与无限元耦合方法的粘弹性分析,拓展了自然单元法在岩土工程中的适用范围。 (2)为克服传统参数选取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优化方法。为提高算法搜索能力,对标准粒子群算法适应值比较方式和粒子运动方式做出修改,使粒子移动更具有导向性和灵活性,同时为避免算法早熟采用同时考虑时间和粒子群聚集程度影响的动态自适应惯性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参数选择方法相比,采用该方法明显提高了参数搜索效率和相应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精度。 (3)研究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方法。针对标准型支持向量机计算复杂度大的缺点,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代替标准型支持向量机,与改进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用于围岩参数反演;同时为克服常规算法得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解丧失稀疏性的缺点,采用基于二次Renyi熵的增量迭代式回归算法训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反演算例表明,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岩体力学参数反演是可行的,与标准型支持向量机相比,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能够有效提高反演计算效率。 (4)探讨了核函数形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目前普遍采用的径向基核函数(RBF)由于缺乏平移正交性,使得相应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逼近能力受到限制,间接影响参数辨识精度,为此引入小波和尺度函数作为LS-SVM的核函数用于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并针对常规尺度函数局部性不足的缺点,根据相关理论构造出一种具有良好紧支性和光滑性的尺度核函数;算例分析表明,核函数的逼近性能对参数识别精度有较大影响,在满足容许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逼近能力强的核函数可以减少所需样本数量,从而降低计算量。 (5)以前面的工作为基础,结合王坑高速公路隧道项目,开展工程应用研究。在考虑爆破开挖影响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元与无限元耦合方法构建了模拟隧道施工过程的三维仿真模型;通过正交数值试验和影响度分析确定待反演参数,以实测变形为依据,用紧支尺度核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反演岩体力学参数,通过对各测点实测变形序列与计算变形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检验了反演结果的合理性,最后利用反演参数对后续开挖断面的围岩变形实施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亮清;梁烨;;案例教学在岩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06年06期
2 吴文金;杨为民;范春学;张秀冰;;刘桥一矿岩溶陷落柱成因特征及岩体力学条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张义平;刘勇;曹云钦;;应用数值试验促进岩体力学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明松;;岩体力学课程的教改探索[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5 伍迪,袁前胜,余明东,胡建春;有限元法及其在岩体力学中的应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俊新;刘育田;甘建军;;5.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中的岩体力学问题[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7 聂世锋;无人值守岩体力学监测系统[J];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06期
8 姜健;张电吉;;岩体力学与工程应用概述[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肖庆生 ,张汉兴;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在岩体力学中应用的探讨[J];力学季刊;1983年01期
10 孙广忠;论岩体力学模型[J];地质科学;1984年04期
11 余成学,罗继铣,张玉珍;Cosserat介质理论与连续介质理论的耦合计算方法[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12 汤维;;岩体强度理论综述[J];山西建筑;2010年09期
13 唐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3期
14 王亮清;梁烨;梅芹芹;;岩体力学考试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15 陈洪凯;易丽云;唐红梅;何晓英;;开挖岩体边坡卸荷带宽度的计算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6 谢学斌,肖映雄,潘长良,舒适;代数多重网格法在岩体力学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J];工程力学;2005年05期
17 马莎;肖明;黄志全;;PLS-ANN在岩体力学参数优选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3期
18 龚汉松;杜传杨;;声发射预报地震的岩体力学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2期
19 杨宽;测井和实验室测试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对比[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6期
20 何青峰;赵法锁;马旭彦;李珂;;CSMR分级方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广忠;;岩体力学观念探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2 王建国;;矿山边坡岩体力学试验与岩体抗剪强度的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3 薛守义;;论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4 陈剑平;王树林;石丙飞;;三维网络结构岩体力学:新的力学分支[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郭雷莽;;岩体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许梦国;;考虑裂隙渗流的不连续岩体应力状态的有限元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姜耀东;孙永联;刘亮;;岩体的结构特征与巷道底臌类型的关系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何满潮;钱七虎;;深部岩体力学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满潮;钱七虎;;深部岩体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研究[A];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对策研究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应发;吴延春;罗先启;崔玉军;;核废料处置形式及理论分析[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晓敏;基于块体单元法的裂隙岩体数值模拟及其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张研;地下工程岩体非线性行为预测识别的高斯过程模型与动态智能反馈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3 崔彦立;三塘湖盆地牛东火山岩油藏水力压裂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唐胜传;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唐军峰;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张勇;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茂林;断续节理岩体破裂演化特征与锚固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泽;云南某露天矿东采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鹏;朱矿东山头岩体力学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3 杨永斌;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李海波;上宫金矿干式充填采矿方法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及以上边坡深拉裂岩体力学变形参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姜克春;缓倾角层状岩体边坡破坏规律的力学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7 黄显楼;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镜铁山矿黑沟矿区工业场地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8 马驰;地下金属矿诱导致裂理论与工程实践[D];中南大学;2013年
9 王庆伟;岩体力学在煤体变形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
10 朱玉婷;梅山铁矿深部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硐室围岩稳定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文圣;昆石高速路一批科研项目见成果[N];云南日报;2002年
2 喻胜强 李院宾;林俊德:巧测核冲击波[N];解放军报;2002年
3 封春;武汉何日实现中国名牌零突破?[N];中国工业报;2003年
4 侯德明;在“两加一推”进军号角中冲锋陷阵的一支生力军[N];贵州日报;2011年
5 潘海平 张丹丹;龙游石窟面临存亡危机[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刘国安;寻找老油田新的经济亮点[N];中国石油报;2001年
7 袁献勇;厚层基质喷播技术在公路护坡中的应用[N];中国花卉报;2003年
8 记者 丰捷;我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启用[N];光明日报;2010年
9 记者 李江涛 许茹;世界岩石覆盖最深地下实验室在川启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记者 赵凤华;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在我国投入使用[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