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参数优化及机理研究

郭毅萍  
【摘要】: 在环境和能源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今世界,利用废弃生物质发酵制氢越来越凸显出其战略性意义。本研究围绕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制氢的工业化目的,主要以纤维素类生物质的高效经济降解和发酵制氢效率的提高两方面为手段,对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氢工艺进行了成本及效率优化,并利用物理或化学等研究方法对其工艺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基本参数的考察。通过对天然产氢菌源利用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考察,确定了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氢的最佳参数。 实验以牛粪堆肥作为天然产氢菌源,以经过生物法糖化预处理的玉米作为制氢底物,发现底物适当的生物预处理对发酵制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生物发酵制氢的最佳初始pH值条件随底物预处理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底物的糖化预处理越充分,适合厌氧发酵制氢的最佳初始pH值越低。当经过预处理的玉米中还原糖含量为51.2±3.6%,淀粉含量为32.4±2.8%,糖化率为61.1±3.9%时,在初始pH值为7.0的产氢体系中得到最大累积产氢量270.5 mL/g TVS。然后在底物的最佳糖化预处理条件下,利用响应面方法中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底物浓度和初始pH值对生物发酵制氢的影响,发现底物浓度和初始pH值及其交互作用都是对厌氧发酵产氢潜能影响显著的因素,而对产氢速率影响显著的因素只有底物的浓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在底物浓度为10g/L以及初始pH值为6.0时,体系有最大厌氧发酵产氢潜能340mL/g TVS以及产氢速率11.5mL/h TVS。对最佳条件下生物发酵制氢过程中相关生态因子的考察发现,在系统高效产氢阶段体系的pH值为5.12-4.79,氧化还原电位(ORP)维持在-521mV到-458mV之间,发酵液态末端产物以丁酸为主,占末端产物总量的49.4%-55.7%。 2.超声波处理天然产氢菌源消化污泥对生物发酵制氢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超声波处理消化污泥从而提高其生物制氢效果,考察了超声波处理消化污泥的最适条件及作用机理,确定了超声波处理方法对生物厌氧发酵制氢的积极作用。 实验发现超声波对天然菌源消化污泥生物发酵制氢效果的影响程度与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性质有关:越难以被降解利用的底物,超声波对其生物发酵制氢效果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由于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超声波对产氢菌源消化污泥的作用对生物制氢的影响,因此为了去除底物的干扰,选择易被微生物利用的蔗糖为产氢底物。实验利用Box-Wilso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分析优化了超声波功率和处理时间对生物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回归分析数据表明超声波处理时间对消化污泥生物发酵产氢速率提升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处理消化污泥的超声波功率为130w/L及处理时间为10s时,厌氧发酵产氢效率是未用超声波处理的消化污泥产氢速率的1.34倍。对经过超声波处理的消化污泥在厌氧发酵制氢过程中的主要末端产物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还原糖的检测结果发现超声波处理没有改变生物制氢的发酵途径和发酵性质。并且将超声波同时作用于含有消化污泥和底物的产氢混合溶液时能使产氢速率提高1.48倍,单独作用于底物蔗糖时导致产氢速率提高1.17倍。同时发现超声波作用使消化污泥中可溶性COD的量显著增加,分析出超声波的作用机理是在不损坏消化污泥中微生物细胞的前提下将其中的有机大分子分解成小的颗粒,同时去除消化污泥中表面松弛、无活性组织的部分,使其包含的细胞间物质直接与反应态相接触。 3.构建了纤维素粗酶固态降解玉米秸杆生物发酵制氢系统。将纤维素酶的制备与纤维素氢气的生产联合起来,通过纤维素酶从廉价生物质中的固态发酵制备、纤维素粗酶对玉米秸秆的生物降解、然后用于厌氧发酵制氢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秸秆生物发酵制氢的成本。 实验首先考察了利用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制备纤维素酶的环境因素,结果显示当固态发酵含水量为55%,接种量为15%,装瓶量为10g时,纤维素酶在250ml的三角瓶中发酵4天后得到最大纤维素酶滤纸酶活。然后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筛选出固态发酵培养基组分中影响纤维素酶活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即硫酸镁浓度,玉米麸添加量和磷酸二氢钾浓度,用最陡爬坡路径使这三因素的浓度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因素对纤维素酶滤纸酶活的最大响应质量浓度分别为:硫酸镁0.20%,玉米麸9.0%,磷酸二氢钾0.61%,此时得到的最大滤纸酶活为8.9IU/gds,对比培养基优化前提高了37%。在利用制备的纤维素粗酶固态发酵降解秸秆的实验中,考察了纤维素粗酶剂量与秸秆糖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上述制备的纤维素酶对秸秆中的半纤维素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对秸秆中的纤维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而对秸秆中的木质素几乎没有作用,说明所制备的纤维素粗酶中主要含有对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明显的酶系。当1g秸秆中加入1IU单位的纤维素粗酶,在40度恒温下固态厌氧发酵3天时,可以达到最佳的秸秆糖化效果。最后用经过纤维素粗酶处理过的秸秆厌氧发酵制备氢气,在反应体系初始pH值为6.5,牛粪堆肥浓度为100g/L,处理过的秸秆浓度20g/L以及厌氧发酵产氢时间为53h时得到最大累积产氢量122mL H2/g-TVS,此氢产量是未处理秸秆氢产量的45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文花;刘常青;张江山;赵由才;;热处理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07年02期
2 屈冉;李俊生;孙振钧;刘雪连;郑小雨;;有机废水制取氢气及COD的去除[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3 肖本益;刘俊新;林佶侃;曲久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发酵产氢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4 宋庆彬;李爱民;鞠茂伟;刘卓;;厨余与污泥联合发酵不同预处理产氢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8年06期
5 秦智;任南琪;李建政;;产氢菌的投加方式对强化发酵菌群产氢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08年07期
6 任云利;孙鲜明;吴云骥;王键吉;;活性污泥以木糖为碳源产氢发酵的工艺条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计新静;李涛;孙学习;江振西;任保增;;生物发酵制氢菌种富集优化与产氢的关联研究[J];河南化工;2010年16期
8 吴薛明;;Biolog鉴定产氢发酵细菌及其产氢能力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6年07期
9 李永峰;徐菁利;张文启;李建政;;生物制氢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技术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素兰;张全国;周雪花;;光合生物制氢过程中系统温度变化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年11期
11 李永峰;任南琪;杨传平;胡立杰;吴忆宁;张文启;;生物制氢系统产氢菌的富集培养与分离技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2 吴薛明;;产氢发酵细菌的Biolog菌种鉴定与产氢能力[J];化工时刊;2006年07期
13 宋丽;刘晓风;刘培旺;袁月祥;闫志英;何荣玉;贺蓉娜;廖银章;;微波诱变选育耐酸高效厌氧产氢菌[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14 金大为;孙庆业;石先阳;;氯仿处理厌氧污泥发酵制氢中微生物多样性的解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6期
15 张军合;张全国;师玉忠;尤希凤;刘振波;;光合细菌高效产氢菌群在猪粪污水中产氢量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6 周屹;郭亮;李小明;谢波;曾光明;李宇亮;杨麒;刘精今;;灭菌预处理污泥及其滤液产氢发酵的比较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17 许继飞;任南琪;邱颉;苏东霞;;木糖发酵产氢菌的筛选及其生长产氢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4期
18 左剑恶,肖晶华,陈莉莉;氯代有机污染物在厌氧条件下还原脱氯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6期
19 马茜岚;姚善泾;;厌氧活性污泥中混合产氢菌群的构建[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20 潘维;莫创荣;李小明;杨麒;曾光明;朱晓峰;罗琨;;外加淀粉酶预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艳;黄晓婷;吴畏;;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4 王爱杰;辛亮;高灵芳;任南琪;史英君;包红旭;;木质纤维素产氢菌筛选及其产氢能力[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智满;郭荣波;;污泥预处理对提油后藻渣产氢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陈洪章;王岚;李冬敏;;汽爆秸秆好氧厌氧交替发酵制氢[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程军;潘华引;戚峰;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污泥和水葫芦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何光设;蒋恩臣;;厌氧发酵过程数学模型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10 李永峰;任南琪;王兴祖;胡立杰;;通过酸性末端产物气相分析判定产氢细菌[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继飞;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许继飞;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洪艳;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赵鑫;乙醇型发酵群落分析及产乙醇杆菌功能基因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曹广丽;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曹广丽;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屈晓凡;微小空间内光合细菌产氢行为及鼓泡强化产氢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荆艳艳;超微秸秆光合生物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模拟与流变特性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夏奡;微藻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气以及联产甲烷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谢斌飞;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生华;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兆雯;乙醇产氢发酵特性及其与微生物电解池耦合梯级产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秦丹;厌氧发酵产氢反应器连续运行及产氢菌的分离鉴定[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黎阳;暗发酵生物产氢系统的参数优化[D];郑州大学;2012年
5 于文燕;Klebsiella sp.HQ-3产氢代谢调控及其发酵制氢的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冯宜鹏;秸秆与粪便预混处理技术及产氢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邴薇;高温产氢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与鉴定[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合钦;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合钦;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邓慧;活性污泥中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产氢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