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

郭保华  
【摘要】:岩石单裂隙的变形和渗流特征是岩体裂隙渗流的基础工作。论文采用RMT150试验机、GCTS直剪仪、UCT-2蠕变仪及辐射流渗流装置,对含有人工裂隙的岩石试样进行循环加载条件下单裂隙变形和渗流的试验,研究法向、剪切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的法向变形和法向应力下岩石裂隙的渗流特征,得到如下认识。 (1)对完整、含水平及竖直裂隙的三组岩样(每组6个)进行常规三轴压缩及循环加载试验,发现水平或竖直裂隙对岩样变形影响较大,对强度影响较小。 (2)粗糙度是研究裂隙变形和渗流的重要参数,通过测量剖面线高度得到了7种岩样128条裂隙剖面线的粗糙度参数,并分析了节理粗糙度系数JRC、粗糙角i、粗糙轮廓指数Rp及分维D之间的关系。 (3)对5组86个单裂隙试样进行法向压缩,得到法向应力-闭合曲线。提出了闭合度概念,分析了经典指数模型、BB双曲线模型、周建民幂函数模型、修正指数模型及Swan指数模型对法向应力-闭合曲线的拟合精度及参数特征,并进行了粗糙度、自然风化及溶液浸泡的影响分析。 (4)将完整岩样循环加载曲线划分为滞回稳定、前移、后移三种类型,分析了不同应力水平下循环加载过程中完整岩样和裂隙岩样的能量耗散特征,得到了加卸载总闭合量与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以加卸载曲线均通过(0,0)和(σmaxi, bmaxi)为已知条件,推导了双曲-幂函数模型,得到了加卸载曲线的初始刚度和最大隙宽与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由此可确定每个循环的加卸载曲线。 (5)分析了循环剪切过程的分段特征和法向变形机理,认为法向变形与岩石裂隙面强度、粗糙度和法向应力水平有关,较好解释了煤岩裂隙(9个试样)及人工岩石裂隙(16个试样)的直剪试验结果。 (6)根据多级加载下岩石裂隙法向蠕变曲线,提出了岩石裂隙多级加载下的蠕变机理,分析了渗流裂隙的蠕变特征,流体的冲刷排屑对蠕变有重要影响。 (7)建设了多级加载下裂隙渗流试验系统,对5组10块裂隙岩样进行了19次辐射流方式的渗流试验。小隙宽范围内的裂隙渗流随法向闭合依次存在群岛流、过渡流和沟槽流三个阶段。啮合裂隙渗流多处于后两个阶段,而含垫片裂隙渗流处于前两个阶段。单水头流量与法向应力呈指数函数关系,受应力历史影响较大;与力学隙宽存在较好的次立方关系,其指数平均值为2.43。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鹏,乔兰,李长洪,蔡美峰;岩质边坡渗流场中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邓涛;杨林德;;各向异性岩石纵、横波的波速比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3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J];岩土力学;2007年02期
4 宋晓晨,徐卫亚;裂隙岩体渗流概念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02期
5 吴刚;何国梁;张磊;邱一平;;大理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6 陈卫忠;刘豆豆;杨建平;谭贤君;王崇革;;大理岩卸围压幂函数型Mohr强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7 柴军瑞;岩体裂隙网络非线性渗流分析[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2年02期
8 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裴建良;;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9 王瑞红;李建林;蒋昱州;陈星;;循环加卸载对岩体残余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10 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1 胡江春;王红芳;孙晓明;何满潮;;岩石的交流阻抗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12 赵兴东;唐春安;李元辉;袁瑞甫;张建勇;;花岗岩破裂全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13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14 黄远智,王恩志,孙役,邓旭东;非线性规划理论在裂隙岩体渗流反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15 林琼;毕忠伟;梁政;;基于尺度效应的灰岩强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年01期
16 毕忠余;熊日新;;灰岩强度的尺度效应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2期
17 赵兴东;李元辉;刘建坡;张建勇;朱万成;;基于声发射及其定位技术的岩石破裂过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8 田家勇;满元鹏;齐辉;;岩石三阶弹性模量的高精度测定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19 袁绍国,杨万根,刘占魁;边坡岩体裂隙水渗流的计算机模拟[J];中国矿业;1995年04期
20 于龙,陶同康;岩体裂隙水流的运动规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安;章梦涛;;岩石力学在研究矿井突水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5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6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8 ;[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小琼;脆性岩石损伤及物理性质演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朱红光;破断岩体裂隙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牛双建;深部巷道围岩强度衰减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6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8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韩文梅;岩石摩擦滑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罗云菊;西部山城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震;绿泥石片岩力学—水化学特性及其对隧洞稳定性影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光;岩样动电耦合系数测量及相关力学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谭清;高应力下大理岩卸荷破裂分形及应变能转化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侯佳男;含孔洞岩石损伤破坏过程声发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缑勇;含孔道大理岩圆柱试样的力学性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7 杜晶;不同长径比下岩石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震;高温高压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10 吴金花;具有分形表面裂隙的渗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5 赵亚辉;谢和平: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2004年
6 中国驻巴西使馆科技参赞 莫鸿钧;巴西:互助关系上的典范[N];科技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陈果;广东探讨土木建筑工程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9年
8 陈树森;王家山煤矿重现生机[N];中煤地质报;2008年
9 记者 李军;中国卫通实现良好开局[N];人民邮电;2003年
10 记者 韩红新;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金城探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N];兰州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