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
【摘要】:岩石单裂隙的变形和渗流特征是岩体裂隙渗流的基础工作。论文采用RMT150试验机、GCTS直剪仪、UCT-2蠕变仪及辐射流渗流装置,对含有人工裂隙的岩石试样进行循环加载条件下单裂隙变形和渗流的试验,研究法向、剪切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的法向变形和法向应力下岩石裂隙的渗流特征,得到如下认识。
(1)对完整、含水平及竖直裂隙的三组岩样(每组6个)进行常规三轴压缩及循环加载试验,发现水平或竖直裂隙对岩样变形影响较大,对强度影响较小。
(2)粗糙度是研究裂隙变形和渗流的重要参数,通过测量剖面线高度得到了7种岩样128条裂隙剖面线的粗糙度参数,并分析了节理粗糙度系数JRC、粗糙角i、粗糙轮廓指数Rp及分维D之间的关系。
(3)对5组86个单裂隙试样进行法向压缩,得到法向应力-闭合曲线。提出了闭合度概念,分析了经典指数模型、BB双曲线模型、周建民幂函数模型、修正指数模型及Swan指数模型对法向应力-闭合曲线的拟合精度及参数特征,并进行了粗糙度、自然风化及溶液浸泡的影响分析。
(4)将完整岩样循环加载曲线划分为滞回稳定、前移、后移三种类型,分析了不同应力水平下循环加载过程中完整岩样和裂隙岩样的能量耗散特征,得到了加卸载总闭合量与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以加卸载曲线均通过(0,0)和(σmaxi, bmaxi)为已知条件,推导了双曲-幂函数模型,得到了加卸载曲线的初始刚度和最大隙宽与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由此可确定每个循环的加卸载曲线。
(5)分析了循环剪切过程的分段特征和法向变形机理,认为法向变形与岩石裂隙面强度、粗糙度和法向应力水平有关,较好解释了煤岩裂隙(9个试样)及人工岩石裂隙(16个试样)的直剪试验结果。
(6)根据多级加载下岩石裂隙法向蠕变曲线,提出了岩石裂隙多级加载下的蠕变机理,分析了渗流裂隙的蠕变特征,流体的冲刷排屑对蠕变有重要影响。
(7)建设了多级加载下裂隙渗流试验系统,对5组10块裂隙岩样进行了19次辐射流方式的渗流试验。小隙宽范围内的裂隙渗流随法向闭合依次存在群岛流、过渡流和沟槽流三个阶段。啮合裂隙渗流多处于后两个阶段,而含垫片裂隙渗流处于前两个阶段。单水头流量与法向应力呈指数函数关系,受应力历史影响较大;与力学隙宽存在较好的次立方关系,其指数平均值为2.43。
|
|
|
|
1 |
王鹏,乔兰,李长洪,蔡美峰;岩质边坡渗流场中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2 |
邓涛;杨林德;;各向异性岩石纵、横波的波速比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
3 |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J];岩土力学;2007年02期 |
4 |
宋晓晨,徐卫亚;裂隙岩体渗流概念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02期 |
5 |
吴刚;何国梁;张磊;邱一平;;大理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
6 |
陈卫忠;刘豆豆;杨建平;谭贤君;王崇革;;大理岩卸围压幂函数型Mohr强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
7 |
柴军瑞;岩体裂隙网络非线性渗流分析[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2年02期 |
8 |
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裴建良;;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
9 |
王瑞红;李建林;蒋昱州;陈星;;循环加卸载对岩体残余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
10 |
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1 |
胡江春;王红芳;孙晓明;何满潮;;岩石的交流阻抗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
12 |
赵兴东;唐春安;李元辉;袁瑞甫;张建勇;;花岗岩破裂全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13 |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
14 |
黄远智,王恩志,孙役,邓旭东;非线性规划理论在裂隙岩体渗流反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5 |
林琼;毕忠伟;梁政;;基于尺度效应的灰岩强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年01期 |
16 |
毕忠余;熊日新;;灰岩强度的尺度效应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2期 |
17 |
赵兴东;李元辉;刘建坡;张建勇;朱万成;;基于声发射及其定位技术的岩石破裂过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18 |
田家勇;满元鹏;齐辉;;岩石三阶弹性模量的高精度测定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
19 |
袁绍国,杨万根,刘占魁;边坡岩体裂隙水渗流的计算机模拟[J];中国矿业;1995年04期 |
20 |
于龙,陶同康;岩体裂隙水流的运动规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
|
|
|
|
|
1 |
杨新安;章梦涛;;岩石力学在研究矿井突水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
2 |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3 |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
4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
5 |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
6 |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
7 |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
8 |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9 |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10 |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