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微生物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
【摘要】: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剖面出露良好、宏观形态特征明显。本研究选取馒头组主要微生物岩类型中的叠层石、核形石和凝块岩,以及生物碎屑灰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检测和分析,揭示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微生物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来源、分布及沉积环境。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核形石和凝块石等微生物岩中均检测到丰富的正构烷烃、支链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少量脂肪醇等有机分子。在核形石和凝块石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为nC12-nC35,而在叠层石中是nC14-nC35。在三种微生物岩中均检测到丰富的短、中链单甲基支链烷烃和高碳位数甲基支链烷烃,如7-甲基十六烷和10-甲基二十烷等。在三种微生物岩检测到的类异戊二烯烃中,最丰富的是姥鲛烷(Pr)和植烷(Ph),且三种微生物岩中Ph/C18和Pr/C17的值均大于1。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检出和特征分析表明,三种微生物岩中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输入源为蓝细菌、藻类、古菌和细菌等。这一结果与目前所认为的微生物岩的微生物成因观点是一致的。然而,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与叠层石和核形石相比,凝块石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较宽泛,且轻烃(碳数21)的含量升高。由于轻烃成分主要有蓝细菌、藻类和细菌所贡献,所以在凝块石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来源是蓝细菌、藻类和细菌,同时也提示凝块石的成因中微生物成因作用占得比重可能也较大。在叠层石和凝块石两类微生物岩中,Pr/Ph值均小于1,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提示渑池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和凝块岩的沉积环境为弱氧化-还原环境;而在核形石中,Pr/Ph值介于1.05-1.13之间,平均值为1.1,接近于1,不具备植烷优势,表明沉积水介质属弱氧化-弱还原性水体。生物碎屑灰岩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从nC12-nC35均有分布,较为完整,主峰碳数为C17和C25,双峰型,指示生物体来源为蓝细菌、细菌和藻类,生活环境为水生、底栖或远洋。CPI(碳优势指数)为0.99,接近于1,有明显奇偶优势,表明为成熟有机质。Pr/Ph值为0.67,具有植烷优势,指示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还原环境。生物碎屑灰岩中还发现丰富的、呈C13-C21分布的正脂肪酸甲酯,但与正构烷烃C12-C35相比,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碳数变化范围。这些丰富的正脂肪酸甲酯指示沉积的弱碱性-中性化学环境。
|
|
|
|
1 |
林壬子,蒋基平;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动态浅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
2 |
姜乃煌,王丽霞,李振青,郭雪;用计算机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86年02期 |
3 |
孔庆云,周辉,李铁,陈为芳;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
4 |
许家友;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处理及其在重建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
5 |
胡连奇,李裕林,李同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Ⅸ——(±)—1—溴—4—甲基—3—乙基戊烷的合成[J];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6 |
李延钧,杨远聪,王廷栋,文亨范,李永康;生物标志化合物在高熟─过熟气源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94年04期 |
7 |
沈忠民,周光甲,洪志华;低成熟石油生成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8 |
瞿文川,王苏民,张平中,陈践发,何海军;生物标志化合物对东、西太湖不同湖泊类型的判识[J];海洋与湖沼;2000年05期 |
9 |
毛登,范德江,郭志刚,杨作升;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0 |
徐冠军,张大江,王培荣;用沥青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判识生物降解油的油源[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
11 |
唐友军;朱翠山;别必文;徐佑德;;断代生物标志化合物原理与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
12 |
管红香;陈多福;宋之光;;冷泉渗漏区海底微生物作用及生物标志化合物[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5期 |
13 |
周炎如;;生物标志化合物立体异构重排的微观物理解释[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5期 |
14 |
傅家谟;;地质体中新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89年02期 |
15 |
彭兴芳;李周波;;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3期 |
16 |
张相春;王振平;孔令芳;;汤原断陷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3期 |
17 |
杨坚强;一种新的 C_(29)五环兰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J];地质地球化学;1986年07期 |
18 |
王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4期 |
19 |
傅家谟;徐芬芳;J·R·马克思维尔;梁狄刚;;甾、萜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的初步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5年01期 |
20 |
宋振亚,贝丰;昆明盆地参3孔晚新生代沉物积中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初步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