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地理信息语义增强服务方法研究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借助多方面经验知识来完成多目标、多规则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判断。随着地理信息Web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GIS厂商纷纷将地理信息Web服务通过网络发布,并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多种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及功能服务资源,是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依据。为使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并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组合和调用,语义增强的地理信息服务组合技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技术保障。因此,如何利用语义技术将评价任务的流程与服务实例进行匹配,使各种服务能够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并最终完成业务处理,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将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语义Web服务发现与组合技术三者相结合,提出面向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流的服务组合模式,为现有地理信息数据服务间的关联规则建立语义逻辑描述方法,提高了评价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本文研究建立了领域本体并结合群决策层次分析方法,用于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实现了推理规则的获取;通过OWL本体与推理规则相结合,推导出土地适宜性评价本体中隐含的知识和语义关联。提出利用OWL-S语言对土地适宜性评价服务涉及的本体概念和所需的空间数据服务进行描述,增强了WSDL文件的语义信息,为地理信息服务的整合(特别是服务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鹤壁市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为应用案例,利用BPEL4WS工作流技术和链式服务特性,将Web环境下分布的、符合OGC WMS、WPS规范并与评价过程相关的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组成服务链,构建了原型系统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从而为用户定制土地适宜性评价服务。
|
|
|
|
1 |
史同广;郑国强;王智勇;王林林;;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
2 |
郭庆胜;微机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3 |
王学雷,李蓉蓉;江汉平原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S1期 |
4 |
陈松林,刘强,余珊,林志垒;福州市晋安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
5 |
张友焱,周泽福,程金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杨邦柱,王卫东,郑合英;土石山区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06期 |
7 |
陈杰;邹自力;张晓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江西测绘;2005年03期 |
8 |
李萍;刘代平;段建南;;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土壤数字化[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
9 |
任周桥;刘耀林;焦利民;;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3期 |
10 |
杜秀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土地优化配置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
11 |
支刚;袁希平;甘淑;;模糊故障树在土地适宜性评价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学;2011年01期 |
12 |
傅伯杰;美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新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1987年01期 |
13 |
杨子生;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区划初探——以川南地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年04期 |
14 |
倪绍祥,黄杏元,胡友元,徐寿成,高文;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1992年15期 |
15 |
张云鹏,管华;开封市郊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03期 |
16 |
葛京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晋州市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7 |
岳亮;王朝义;;山西候马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18 |
彭补拙,李春华,濮励杰,周生路;中亚热带北缘青海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1994年02期 |
19 |
张兆福,王新怀;丘陵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20 |
陈志彪,林其东,陈逢珍;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