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精密超硬(TiC/Al/Co/cBN/纳米碳管)立方氮化硼刀具增韧研究
【摘要】:CNC加工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超硬刀具的迅猛发展,尤其是Pc BN刀具。采用高温高压烧结工艺对c BN与结合剂组分Al、Ti C、Co以及Al-Co合金构成的混合体系进行烧结实验,同时研究了结合剂含量与Pc BN烧结体性能的关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试样进行物相、组织和成分分析,并使用显微硬度测试仪和自制落球式抗冲击试验仪对样品进行硬度和冲击韧性测试,获得了不同组分合成Pc BN冲击韧性和显微硬度,并通过分析其与微观组织间的相互关系,以及Al-Co合金对烧结片综合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结合剂Al、Co含量的最佳配比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1400~1650℃、90 MPa条件下,Al与c BN发生反应,生成Al N、Al B12和Al B2,Ti C与c BN发生反应,生成Ti N和Ti B2,Co与c BN发生反应,生成Co N和Co2B;Al、Co合金化后得到的产物Al5Co2和Al13Co4在经过高温高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Al20Co4的形式继续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烧结体的硬度与冲击韧性。通过硬度及冲击韧性测试分析,得到结合剂的最佳配比为:10 wt%Al和10 wt%Co。根据得到的最佳配比方案,在结合剂中添加纳米碳管(CNT),研究其对Pc BN综合性能的影响。在HTHP烧结过程中,CNT并未与c BN和结合剂发生化学反应,但是由于其极强的吸附力,其表面吸附有c BN和结合剂;并且CNT的加入还促进c BN与结合剂的粘结效果,使得烧结体组织更加致密。由于混料困难,随着CNT含量的增加,烧结体中CNT的集聚现象愈加明显,降低了烧结体的整体性能。当CNT的含量超过各结合剂元素的含量时,大量CNT集聚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发生了石墨化。当CNT的含量达到2 wt%时,烧结体的显微硬度和冲击韧性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纳米碳管的增强作用弱化了压力和温度对硬度的影响,提高了烧结体的整体性能。
|
|
|
|
1 |
吕德义,陈万喜,徐铸德;纳米碳管的纯化[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4期 |
2 |
胡文平,刘云圻,曾鹏举,周淑琴,朱道本;纳米碳管[J];化学通报;2000年02期 |
3 |
成会明,刘畅,丛洪涛;具有优异储氢性能的高质量单壁纳米碳管的合成[J];物理;2000年08期 |
4 |
董树荣,涂江平,张孝彬,王德苗;催化分解制备纳米碳管的催化剂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年05期 |
5 |
李峰,白朔,成会明;纳米碳管[J];新型炭材料;2000年03期 |
6 |
王新庆,李振华,何少龙,王淼;纳米碳管制备的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2期 |
7 |
何少龙,沈建其,王新庆,王淼;纳米碳管储氢实验和机理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
8 |
李峰,白朔,成会明;纳米碳管及其应用[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
9 |
姬海宁,张怀武;纳米碳管的研究与发展[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1年04期 |
10 |
;纳米碳管新功能[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
11 |
刘畅,成会明;单壁纳米碳管的制备及其储氢特性[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1期 |
12 |
;美国科学家发现纳米碳管新功能[J];炭素技术;2001年02期 |
13 |
徐幸梓;王必本;刘天模;;纳米碳管性能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11期 |
14 |
王升高
,汪建华
,马志彬
,满卫东
,王传新;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纳米碳管[J];新技术新工艺;2002年05期 |
15 |
刘伟良,梁忠友;纳米碳管的制备和纯化[J];硅酸盐通报;2002年05期 |
16 |
郑元昌;可使纳米碳管实现工业化的新技术[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2年01期 |
17 |
戴贵平,刘敏,王茂章,成会明;纳米碳管电化学储氢的研究进展[J];新型炭材料;2002年03期 |
18 |
戴贵平,赵志刚,刘敏,侯鹏翔,王茂章,成会明;纳米碳管储氢机理的电化学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2年04期 |
19 |
王升高,汪建华;纳米碳管及其合成[J];材料导报;2002年03期 |
20 |
杨全红,李莉香,成会明,王茂章,白晋波;纳米碳管的管内物理化学过程[J];科学通报;2003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