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
【摘要】:
聚落考古的研究,通常需要处理十分繁琐复杂的数据信息,作为考古学的恒久课题之一的时空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空间数据挖掘,指从空间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知识、空间关系或非显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有意义的特征或者模式。此技术在理解空间数据、获取空间与非空间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优势。
空间分析技术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它是地学分析方法中区别于其他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推演分析框架及体系。空间模式是指地理对象映射在分析空间中的像,空间模式的数据集便是此像的记录,空间模式的可视化就是此像的可视化表达。空间模式测度的理论依据是概率论,它的方法一般包括指标法、函数法和样方法。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地区典型古文化遗址遥感影像图谱研究》为依托,利用G函数测度法、最邻近指数测度法分别对中原地区三个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了空间模式测度分析,研究了它们的集聚性,并求取了各个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另外,从聚落的规模方面,简要分析了三个文化时期的演变情况,反别对文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分析说明,并对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个人的改进建议。
主要成果如下:
1.阐述了空间聚类、空间分析等空间模式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空间模式的基本过程,并对具体的空间点模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进行中原地区史前三个连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的时空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2.运用空间数据库,对中原地区三个连续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了空间数据挖掘和空间点模式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中原地区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简单分析了时空的演变原因。
3.分别对文中所运用的技术进行分析说明,并对技术的改进提出个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