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源肠球菌致病岛水平传播机制初探
【摘要】:肠球菌原本是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如今却成为医院内引起感染的重要细菌之一,肠球菌能引发人和动物的尿道感染、生殖道感染、手术创伤感染,还能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病等严重感染。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使肠球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肠球菌在面对生存的压力下,毒力和耐药性增强,甚至出现多重耐药菌。肠球菌严重的感染率和致死率,致使成为医院临床治疗上的棘手问题。质粒、转座子等可移动元件,它们能够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水平转移,从而加快肠球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肠球菌的致病性。因此,研究肠球菌毒力岛水平转移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试验从兽医和医学临床上分离、鉴定了326株动物源肠球菌和78株人源肠球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菌株的毒力岛Marker基因(esp、cylM、AS)以及耐药基因[erm(B)、tet(M)]进行了PCR检测。接合试验、SmaI-PFGE、I-CeuI-PFGE、S1-PFGE以及Southern杂交探讨耐药基因水平传播以及毒力岛共转移的发生机制。结果显示,在动物和人源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较多,分别占分离动物源肠球菌的44.4%和36.8%;占人源肠球菌的55%和43.5%。在67株动物源肠球菌中,esp、cylM、AS的检出率为20%、23.8%、32.8%;erm(B)、tet(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80%。78株人源肠球菌中,esp、cylM、A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4%、28.2%、28.2%;erm(B)、tet(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30%。人源肠球菌esp基因的检出率高于动物源肠球菌。接合试验和SmaI-PFGE显示,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发生了转移,接合效率为3.2×10~(-5)。I-CeuI-PFGE和Southern杂交试验表明,esp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伴随着erm(B)的转移,同时也发生了毒力岛的共转移。S1-PFGE表明,在供体菌和接合子上均存在一个约30 kb的质粒。该质粒在携带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发生水平转移的同时,可能在毒力岛发生共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调查了毒力岛相关基因在兽医和医学临床上分离肠球菌上的流行情况。发现肠球菌耐药基因在发生水平传播的同时,也发生了毒力岛的共转移。肠球菌毒力岛水平转移机制的研究,可为进一步了解肠球菌耐药性和致病性的协同进化,以及肠球菌的暴发预警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