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生菌素缓释粒剂研制及控释机理研究

丁振华  
【摘要】: 中生菌素是中国农科院生防所最新研制成功的农用抗生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hainanensis new var.)产生的。目前中生菌素已开发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对于土传病害,现有的剂型必需大量地施加到土壤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中生菌素在土壤中的活性持续期为7天,但植物的发病持续期往往大于15天,因此为了提高药效,降低成本,需要对目前的剂型进行改进。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中生菌素现有的剂型基础上研究开发一个土壤专用新剂型——缓释颗粒剂,以延长中生菌素在土壤中的持效期。 本实验主要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时所形成的胶体对中生菌素释放的阻滞作用,以及CMC与铝离子的络合作用所形成的多聚膜对中生菌素的控释作用,研制出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主要利用生物测定法检测中生菌素的缓释性能以及稳定性。采用的实验步骤为:筛选颗粒剂载体、筛选缓释成分、缓释影响因子确定、缓释颗粒剂缓释性能测定、最佳配方筛选、缓释颗粒剂稳定性能测试、助剂筛选、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工艺流程初步设计。 主要研究结果: 1.在参与选择的缓释成分中,确定了CMC对中生菌素颗粒剂缓释持续时间的显著作用;在参与选择的载体中,草炭吸附性好,成形好,原料易得,又具有肥料作用。 2.CMC浓度越大,缓释颗粒剂的缓释时间越长。 3.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直径越大,其缓释作用就越显著。 4.明确了固化液—硫酸铝溶液中的铝离子浓度对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缓释作用有一定影响,同时确定了最佳铝离子浓度。铝离子浓度为0.4M时,缓释作用最好,铝离子浓度为0.6M时,缓释作用最差。 5.确定了影响中生菌素颗粒剂缓释速度的几个重要因于为中生菌素原粉浓 度,竣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中生菌素颗粒剂的百径,硫酸铝溶液中铝离子 的浓度。 6.通过直观分祈、颗粒剂释放数学模型的释放常数比较和正交设计中交互 因于分析,确定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配方组成为竣甲基纤维素钠10队中 生菌素原粉50巩草炭粉40“颗粒直径为6mm、固化液中铝离子的浓度为 0.6mo /1。 7.水中洗脱结果表明研制出的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在水中释放有效成分持 续时间是中生菌素原粉的五倍。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在土壤中缓释时间可 持续到25天而中生菌素原粉只能持续到第9大。 8.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在水中和土壤中释放的数学模型均符合缓释剂释 放速率的一般数学模式:y=k;/‘。‘,k;,k。均为释放常数。 9.加人助剂对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缓释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助剂 CSd 的作用最为显著。 10.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热稳定性较好,在烘箱内50oC烘烤一个月之后, 中生菌素颗粒剂的效价值与原粉相比相差不到6讯 11.初步设计出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加工工艺流程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慧,边宝林,孟繁蕴,王一涛;精制芎归缓释滴丸的制备[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0期
2 孙钦飞,沈兆军,王洪刚;单硝酸异山梨酯HPMC骨架片的研制及释放度的考察[J];齐鲁药事;2005年08期
3 杨郦;杨铁金;;多孔壳聚糖膜的制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谢德明;闫昕;;载环孢素纳米球的制备及释放特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11期
5 高盈娴;李保国;冯琼;;多糖作为结肠递药载体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9年06期
6 温昕;安胜军;;含生长因子创伤敷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08期
7 岳红坤;常明;游雅;邱树虹;王婧;乔宇;;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的研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柳明;;农药的新缓释方法[J];世界农药;1982年02期
9 丁萍,关鲁雄,欧阳冬生,王鑫艳,于秋亮;铁交联壳聚糖α-酮戊二酸和铁交联羟胺壳聚糖α-酮戊二酸的合成及其药物制剂的缓释特征[J];化学世界;2005年09期
10 张娟,范晓东,刘毅锋,张亚洲,薄澜;大分子前药[J];化学通报;2005年09期
11 张洪杰,刘祖亮;微胶囊技术在沙棘混合粉防吸湿方面的应用[J];江苏化工;2005年05期
12 姚卫蓉;朱仁宏;郑书铭;钱和;;多孔淀粉在粉末酱油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6年05期
13 伏光华;;巴洛沙星滴眼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14 丰隽莉;王正武;俞惠新;王建磊;郭宝民;;V_E的微乳化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年05期
15 李梅;韩高义;张立伟;;环丙沙星-聚羟基丁酸酯电纺纤维毡的制备、性质及抑菌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16 曹广峰;;塔式熔体造粒复合肥技术总结[J];化肥工业;2008年02期
17 胡云峰;于才渊;凌明明;;复合凝聚法制备避蚊胺微胶囊的研究[J];辽宁化工;2008年06期
18 户超;李保国;吴酉芝;应月;董梅;;高压静电法制备尿素微胶囊的成囊试验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03期
19 罗华丽;臧剑甬;张秀娟;;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1期
20 侯天宇;赖芳芳;李青山;;载药纳米聚合物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锋;马全红;丁艺;夏强;郝晓帧;顾宁;;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可控制备及表征[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旭;王林;陈栋栋;孙俊奇;沈家骢;;高负载量与普适基底沉积的聚合物凝胶多层膜[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刘爱国;梅蔚德;许健健;;缓释植入化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韩洁;余灯广;Christopher J.Branford-White;朱利民;;缓释中药药用纤维的研制[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林;陈栋栋;王旭;孙俊奇;;利用层状组装技术制备高负载量的微凝胶多层膜[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袁盛华;霍晶;葛卫红;王璐璐;汪小海;;高渗法制备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药学监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江荣林;雷澍;王灵聪;朱美飞;吴建浓;智屹惠;吴艳春;黄立权;;富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对危重病患者血糖的影响[A];2011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宋倩;黄啟良;袁会珠;宁君;王忠跃;梅向东;;可控缓释纳米农药制剂及其研究进展[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夺奎;顾振亚;汪季娟;张莹;;芳香纺织品制备的新途径[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高琳;孙继红;;阿司匹林在双模型介孔分子筛组装过程中的缓释机理[A];分子筛催化与纳米技术——分子筛协作组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云龙;中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沈宏亮;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研制及其对海水浸泡创伤的早期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蒋细良;中生菌素对水稻主要防御酶的系统诱导[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章文斌;BCNU-PLGA缓释微球制备及其对鼠C6胶质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5 王曙宾;缓释固体分散体[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于金刚;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及对甲磺酸帕珠沙星的缓释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葛玲;ET-1诱导的慢性视盘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徐强;褪黑素缓释纳米粒拮抗耳氧化损伤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胡隽宇;应力因素对于缓释bFGF微球降解及释药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刘娅;新型载药电极对耳蜗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振华;中生菌素缓释粒剂研制及控释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2 钱志松;乙胺丁醇—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体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蒋艳;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的研制及质量评价[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武和胜;高铁酸钾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及改进[D];南昌大学;2007年
5 谭春园;不同分子量壳聚糖膜的制备、降解、缓释及壳聚糖抗菌性能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6 郝世雄;包膜型缓释/控释尿素的研制[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李玉先;阿莫西林白芨胶生物粘附缓释胶囊的研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军;吲哚美辛微球缓释栓剂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5年
9 彭瑾;PLA-PEG-PLA载药缓释微球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妍;4-氨基水杨酸钠口服结肠定位包衣片的研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陈春风;涂层缓释一次肥技术讲座[N];河北科技报;2006年
2 记者 马国军;省缓释植入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N];济南日报;2011年
3 瞿剑;缓释控释肥推广遭遇三道坎儿[N];中国花卉报;2004年
4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陈春风;涂层缓释一次肥技术讲座[N];河北科技报;2006年
5 赵引德;农用缓释BB肥有望推广[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6 记者 赵引德;农用缓释BB肥通过专家评审[N];农资导报;2006年
7 吴令然;史丹利化肥公司熔体造粒多元素高效缓释作物专用肥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8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陈春风;涂层缓释一次肥技术进座[N];河北科技报;2006年
9 濮端华;舆论缓释 维护社会舆论稳态的“安全阀”[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陈春风;涂层缓释一次肥技术讲座[N];河北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