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菌素缓释粒剂研制及控释机理研究
【摘要】:
中生菌素是中国农科院生防所最新研制成功的农用抗生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hainanensis new var.)产生的。目前中生菌素已开发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对于土传病害,现有的剂型必需大量地施加到土壤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中生菌素在土壤中的活性持续期为7天,但植物的发病持续期往往大于15天,因此为了提高药效,降低成本,需要对目前的剂型进行改进。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中生菌素现有的剂型基础上研究开发一个土壤专用新剂型——缓释颗粒剂,以延长中生菌素在土壤中的持效期。
本实验主要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时所形成的胶体对中生菌素释放的阻滞作用,以及CMC与铝离子的络合作用所形成的多聚膜对中生菌素的控释作用,研制出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主要利用生物测定法检测中生菌素的缓释性能以及稳定性。采用的实验步骤为:筛选颗粒剂载体、筛选缓释成分、缓释影响因子确定、缓释颗粒剂缓释性能测定、最佳配方筛选、缓释颗粒剂稳定性能测试、助剂筛选、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工艺流程初步设计。
主要研究结果:
1.在参与选择的缓释成分中,确定了CMC对中生菌素颗粒剂缓释持续时间的显著作用;在参与选择的载体中,草炭吸附性好,成形好,原料易得,又具有肥料作用。
2.CMC浓度越大,缓释颗粒剂的缓释时间越长。
3.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直径越大,其缓释作用就越显著。
4.明确了固化液—硫酸铝溶液中的铝离子浓度对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缓释作用有一定影响,同时确定了最佳铝离子浓度。铝离子浓度为0.4M时,缓释作用最好,铝离子浓度为0.6M时,缓释作用最差。
5.确定了影响中生菌素颗粒剂缓释速度的几个重要因于为中生菌素原粉浓
度,竣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中生菌素颗粒剂的百径,硫酸铝溶液中铝离子
的浓度。
6.通过直观分祈、颗粒剂释放数学模型的释放常数比较和正交设计中交互
因于分析,确定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配方组成为竣甲基纤维素钠10队中
生菌素原粉50巩草炭粉40“颗粒直径为6mm、固化液中铝离子的浓度为
0.6mo /1。
7.水中洗脱结果表明研制出的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在水中释放有效成分持
续时间是中生菌素原粉的五倍。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在土壤中缓释时间可
持续到25天而中生菌素原粉只能持续到第9大。
8.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在水中和土壤中释放的数学模型均符合缓释剂释
放速率的一般数学模式:y=k;/‘。‘,k;,k。均为释放常数。
9.加人助剂对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缓释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助剂 CSd
的作用最为显著。
10.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热稳定性较好,在烘箱内50oC烘烤一个月之后,
中生菌素颗粒剂的效价值与原粉相比相差不到6讯
11.初步设计出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的加工工艺流程图。
|
|
|
|
1 |
李慧,边宝林,孟繁蕴,王一涛;精制芎归缓释滴丸的制备[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0期 |
2 |
孙钦飞,沈兆军,王洪刚;单硝酸异山梨酯HPMC骨架片的研制及释放度的考察[J];齐鲁药事;2005年08期 |
3 |
杨郦;杨铁金;;多孔壳聚糖膜的制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4 |
谢德明;闫昕;;载环孢素纳米球的制备及释放特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11期 |
5 |
高盈娴;李保国;冯琼;;多糖作为结肠递药载体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9年06期 |
6 |
温昕;安胜军;;含生长因子创伤敷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08期 |
7 |
岳红坤;常明;游雅;邱树虹;王婧;乔宇;;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的研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8 |
柳明;;农药的新缓释方法[J];世界农药;1982年02期 |
9 |
丁萍,关鲁雄,欧阳冬生,王鑫艳,于秋亮;铁交联壳聚糖α-酮戊二酸和铁交联羟胺壳聚糖α-酮戊二酸的合成及其药物制剂的缓释特征[J];化学世界;2005年09期 |
10 |
张娟,范晓东,刘毅锋,张亚洲,薄澜;大分子前药[J];化学通报;2005年09期 |
11 |
张洪杰,刘祖亮;微胶囊技术在沙棘混合粉防吸湿方面的应用[J];江苏化工;2005年05期 |
12 |
姚卫蓉;朱仁宏;郑书铭;钱和;;多孔淀粉在粉末酱油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6年05期 |
13 |
伏光华;;巴洛沙星滴眼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
14 |
丰隽莉;王正武;俞惠新;王建磊;郭宝民;;V_E的微乳化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年05期 |
15 |
李梅;韩高义;张立伟;;环丙沙星-聚羟基丁酸酯电纺纤维毡的制备、性质及抑菌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16 |
曹广峰;;塔式熔体造粒复合肥技术总结[J];化肥工业;2008年02期 |
17 |
胡云峰;于才渊;凌明明;;复合凝聚法制备避蚊胺微胶囊的研究[J];辽宁化工;2008年06期 |
18 |
户超;李保国;吴酉芝;应月;董梅;;高压静电法制备尿素微胶囊的成囊试验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03期 |
19 |
罗华丽;臧剑甬;张秀娟;;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1期 |
20 |
侯天宇;赖芳芳;李青山;;载药纳米聚合物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