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室微灌的双湿度(土壤和空气湿度)自动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要】: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以单片机为处理器的双湿度(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自动测控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可靠性设计等问题。该系统以ATMEL公司的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由传感检测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外设(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配置接口电路、输出控制电路、故障及越限报警电路等构成。它能够实现多路采集输入和多路输出控制功能,通过传感器实现自动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等控制模式,并具有系统故障报警和参数越限报警功能。
硬件设计方面,空气湿度的检测采用经济实用的HM1500型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的检测采用国内最新研发的SWR小型土壤湿度传感器;A/D转换采用了ADC0809芯片;为了满足系统功能需要,采用8255A可编程并行I/O接口芯片对AT89C51的I/O口进行了相应的扩展;键盘、显示器分别采用了独立式按键和LED数码管;打印功能采用与PC机通信来实现;故障及越限报警采用压电式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由三极管、光电耦合隔离器、继电器等组成。软件设计采用了目前流行的模块化编程方法,软件的开发全部采用了实时性很强的汇编语言。主要程序模块包括:系统监控程序;键盘识别程序;键盘状态分析程序;A/D转换程序;闭环控制程序;开环控制程序;参数设定程序等。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软硬件设计方面均采取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如采用微处理器监控器MAX706来监视系统程序运行和数字滤波技术等。
经实验仿真调试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实现预期设计功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可进行二次开发。最后,对该测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开发作出了可行性建议。
|
|
|
|
1 |
陶家秀;棚室软管微灌技术[J];农机推广与安全;1998年05期 |
2 |
胡智炜,谢鑫生,庞国强;微灌技术在风沙治理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1999年05期 |
3 |
冯广志;关于微灌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几个问题[J];节水灌溉;2000年02期 |
4 |
;国外微灌技术[J];吉林水利;2002年11期 |
5 |
王汝娟;蔬菜生产的微灌技术[J];云南农业;2003年10期 |
6 |
蔡林根;;世界微灌技术应用情况[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89年09期 |
7 |
俞成乾;膜下自压微灌技术应用模式[J];农机科技推广;2005年04期 |
8 |
叶水清;;微灌技术在高山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效益[J];现代农机;2011年01期 |
9 |
李彦臣
,陈传强;温室微灌技术与设备(下)[J];山东农机化;2004年03期 |
10 |
齐雪锋;微灌技术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5期 |
11 |
王文元;雨水利用、微灌技术与庭院经济[J];节水灌溉;1997年02期 |
12 |
严明;;推广棚室软管微灌技术的经验[J];湖北农机化;1999年01期 |
13 |
刘海军;值得大力推广的微灌新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0年12期 |
14 |
杨新琴,赵建阳,陈青;新型微灌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长江蔬菜;2003年04期 |
15 |
李传国;俞珂;;微灌技术及其在浙江省的推广应用[J];浙江农村机电;2008年03期 |
16 |
王德民;微灌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1999年04期 |
17 |
;宜昌市推广软管微灌技术[J];农机推广与安全;1999年03期 |
18 |
何武全,韩健,李光宇,帅发仓,徐凤兰,李敏;大棚蔬菜变流量恒压微灌技术[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0年02期 |
19 |
;适合日光温室的经济型微灌技术产品开发进入产业化阶段[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年04期 |
20 |
刘耀平;李永祥;;微灌技术在茶园的试验示范[J];浙江农村机电;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