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胁迫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的研究
【摘要】: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进行三种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8.23%)、干旱1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7.55%)和干旱2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7.41%)。分别取各处理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及根状茎、地上茎和叶配制成0.08g干重/mL的水浸提液,并测量其中酚类化感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论是根及根状茎、地上茎还是叶,它们里面酚类物质的含量都呈现出干旱1组>干旱2组>对照组的规律,其中根及根状茎对干旱最为敏感(在根及根状茎中,对照组的OD值只有0.843,是干旱2组的58.22%,而只有干旱1组的41.84%)。说明干旱胁迫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各个器官中酚类化感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但重度的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7.41%)反而使加拿大一枝黄花各个器官中酚类物质的增加量下降。
分别配制出各处理组的0.08g/mL、0.04g/mL、0.02g/mL加拿大一枝黄花各器官部位的水浸提液,以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Rupr.)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受试植物,观察受试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情况,并测量相应生理指标以检测不同干旱处理组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各器官部位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
(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不同器官部位对于不同的干旱处理所表现出来的对三种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是不一致的。对于根及根状茎来说,其浸提液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对照组>干旱1组>干旱2组。对于地上茎来说,其浸提液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干旱1组>干旱2组>对照组;对于叶来说,其浸提液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干旱1组>对照组>干旱2组。
(2)同一处理组,相同浓度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不同器官部位所表现出来的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叶表现出的化感活性要强于地上茎和根及根状茎。较高浓度的叶浸提液可以强烈抑制受试植物种子的发芽势,对受试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受试植物幼苗的苗高及叶绿素a的含量和叶绿素总量也有较强的抑制降低作用。
(3)同一处理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同一器官部位所表现出来的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与浸提液的浓度有关。一般来说,浸提液浓度越高,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也越强。
(4)无论是哪一处理组,无论是在哪一浓度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各器官部位的浸提液对受试植物幼苗都有一定的致畸作用。萝卜和大白菜畸形苗的表现为:根丧失向地性竖直向上生长,茎丧失背地性向下生长,结果出现了“倒立”生长的现象。小麦畸形苗的表现为:根不能水平平铺在滤纸上生长,而是根基部的大部分向上生长而脱离滤纸,只有根尖部分与滤纸接触,结果出现了“站立”生长的现象。
(5)对照组的根及根状茎浸提液所表现出来的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活性要大大强于干旱1组和干旱2组,尤其是在对受试植物苗高和畸形苗的影响上。
|
|
|
|
1 |
阎飞,韩丽梅,杨振明;论大豆连作障碍中有关化感作用(Allelopathy)研究的若干问题[J];大豆科学;2000年03期 |
2 |
董朝霞,沈益新;植物化感作用在饲草生产中的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2年01期 |
3 |
何华勤,林文雄,董章杭,郭玉春,沈荔花,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遗传生态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
4 |
邵华,彭少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年03期 |
5 |
朱晓红,王朋,梁文举,姜勇,臧树良;苜蓿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3期 |
6 |
何军,王三根,丁伟;青蒿浸提物对小麦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7 |
徐正浩,何勇,诸常青,俞谷松;化感作用水稻对无芒稗及相关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8 |
杨期和;叶万辉;廖富林;尹小娟;;植物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
9 |
刘迎;王金信;李浙江;董晓雯;隋标峰;;植物化感作用在农田杂草防除中的应用[J];杂草科学;2005年04期 |
10 |
江贵波;曾任森;;化感物质及其收集方法综述[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1 |
杨斌;董俊德;吴军;张偲;王友绍;王汉奎;龙丽娟;;浮游植物的化感作用[J];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
12 |
罗侠;;化感作用的机制及化感物质的开发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3 |
王宏生;;利用化感物质防除杂草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杂草科学;2007年04期 |
14 |
孙墨珑;宋湛谦;方桂珍;;核桃楸外果皮提取物的化感作用及成分分析(英文)[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年03期 |
15 |
乐美旺;肖运萍;饶月亮;颜小文;周红英;;芝麻化感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8年04期 |
16 |
彭婧;薛书浩;;大蒜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J];吉林农业;2010年10期 |
17 |
聂林红;戴全厚;杜文军;;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1年01期 |
18 |
刘彬彬,胥耀平,高锦明,刘亚敏;核桃叶石油醚提取物化感作用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9 |
王倩;孙会军;孙令强;;化感物质及作用机理[J];中国蔬菜;2005年S1期 |
20 |
卫新菊;;小麦化感作用及其应用[J];小麦研究;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