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

张蜜勤  
【摘要】: 新安县是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之一,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已执行了近六年,退耕还林工程也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本文着重通过回顾新安县林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新安县退耕还林的现状及退耕还林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新安县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与历史资料及对新安县农业的现实考察,采取统计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明确了新安县的气候、土壤、水利、生物等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及林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自1986-2000年,新安县共造林983707亩,其中防护林347412亩,用材林381963亩,经济林254332亩,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35.317%,38.829%,25.854%。年份发展不平衡,特别是1995年以前防护林营造很少,只有1992年营造1512亩。2000年最多,共计135000亩。新安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为:(1)水土流失严重:(2)自然灾害频繁水利设施遭破坏:(3)水资源短缺。 2、新安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有:(1)考核机制单一,督察力度不够;(2)幼树管护不到位;(3)补偿机制不合理;(4)引进树种的成活率低;(5)“四荒”造林成活率低;(6)部门协调不够;(7)植被类型单一,乔、灌、草比例失调。 3、新安县退耕还林的发展对策为:推行林下间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管护积极性;对“四荒”进行拍卖承包;加强种苗基地建设,搞好苗木供应;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灵活合理的补偿机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森林防火;加大后续产业开发,保证退耕农户有新的稳定收入来源;推广沼气技术;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定一;柏方敏;陶接来;;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成效与发展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2 曾立志;刘跃成;;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与展望[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3 郭海云;吴爱中;贺庚云;罗秋良;;攸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及对策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4 安永平;马进才;张小勤;;固原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07年02期
5 任紫燕;唐志军;王凌云;;安康市汉滨区退耕还林绩效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6 郝明亮;张智婷;毕学云;张爱军;刘银菊;;浅析小五台山保护区周边地区退耕还林的意义、问题及今后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8年05期
7 柴永江;王德喜;陈哲晶;闫淑霞;;通辽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年01期
8 文广;;西和县退耕还林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09年02期
9 王海秀;;德令哈市退耕还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9年04期
10 张晓磊;王珠娜;黄广春;周铭;;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9年05期
11 柴永峰;朱树华;;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2009年10期
12 赵学荣,付文华;保山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S1期
13 尹玉;从兰坪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谈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S1期
14 柏方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发展旅游地区经济——关于永定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林业;2002年02期
15 杨明洪;;退耕还林 投资模式选择及评价[J];林业经济;2002年02期
1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J];湖南政报;2002年10期
17 罗峰强;王永久;;围绕退耕还林抓服务 创新管理机制防风险[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3年11期
18 张鸿文;;大力贯彻实施《退耕还林条例》不断开创退耕还林工作新局面[J];林业经济;2003年01期
19 孙阁;张久森;;再说退耕还林[J];河北林业;2003年01期
20 宋言良;加强稽查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要保证[J];农业经济;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和保;刘素云;;河北省涉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2 仝小林;;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介绍[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3 卢妖虎;;新疆奇台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4 黄河;陈波;;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滇西北社区的影响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贺一梅;韩华丽;朱玉碧;杨子生;杨咙霏;;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近八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以潞西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谷树忠;;退耕还林工程到了关键期[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蔡德光;;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典型经验[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8 李云;窦建德;;用“十六大”精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深入实施[A];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长寿;;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问题分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洪岩;;皖东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分析与探讨[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森;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沈茂英;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5年
3 姜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
4 张贵海;中国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5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李瓅;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王爱民;河北省退耕还林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陈颖;我国网上书店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赖亚飞;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绿色GDP核算[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蜜勤;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王新伟;鲁山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刘剑平;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高莉;基于ALOS的退耕还林工程监测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梅莹;安徽省退耕还林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6 仰协;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军;赤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CCT)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黄力平;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天牧;东北地区通用航空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10 张胜文;湖南省农村小水电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凌云 实习记者 李宁;一份满意的答卷[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2 记者袁蕾;退耕还林播绿大地[N];新疆日报(汉);2010年
3 云南林业厅退耕办;昔日荒凉巧家 今日满目苍翠[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4 林轩;我市3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27万亩[N];通辽日报;2005年
5 郑北鹰;在三秦大地上播荫泼绿[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雪梅 郭铭华;松花江流域退耕还林待推进[N];黑龙江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郭志民 关成丽;两城乡退耕还林铺富路[N];济宁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绘就山清水秀的彝乡[N];凉山日报(汉);2006年
9 聂学祥 汪礼君;我市退耕还林成效显著[N];商洛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肖汉丽 特邀记者 张毓民;清水退耕还林让农民得实惠[N];天水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