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硫研究
【摘要】:
玉米、大豆、小麦、薯类等农产品加工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这类废水不仅有机物浓度高,而且还含有高浓度硫酸盐和氨氮。研究人员对高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和设备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厌氧处理过程中,硫酸盐会转化成有毒且对设备腐蚀性强的硫化物,氨氮也不能有效去除,需经过进一步处理才能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废水污染问题。目前采用的传统好氧生物脱氮除硫工艺,存在着工艺复杂、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等缺点。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先进废水处理工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好氧颗粒污泥工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新工艺,与传统的絮状活性污泥相比,具有容积负荷高、沉降性能好、占地小、投资低等优点。由于颗粒污泥对溶解氧传质的限制,使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形成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可使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在颗粒内部共存,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同步去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特点,进行了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研究,并重点对其脱氮除硫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好氧颗粒污泥在农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SBR反应器中对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污泥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含硫化物和氨氮的有机废水,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在21d内可培养出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以1~1.5mm为主,SVI为30~40mL/g,微生物组成以短杆菌为主,外部包裹大量丝状菌。进水硫化物、COD和NH_4~+-N浓度分别保持在50mg/L、550mg/L和55mg/L时,好氧颗粒污泥对硫化物、COD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0%和99%以上。
(2)研究了硫化物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硫效果和污泥稳定性的影响。当进水COD和NH_4~+-N浓度分别保持在550mg/L和55mg/L时,硫化物浓度从50mg/L逐步提高到300mg/L时,硫化物去除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COD和NH_4~+-N的去除率在提高浓度初期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经过一周左右的恢复,COD和NH_4~+-N去除率又可分别达到80%和99%以上。但硫化物浓度超过100mg/L时,引起丝状菌过度繁殖,SVI大于100mL/g,系统变得不稳定。
(3)对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进行了研究。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期,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比较丰富,其结构也比较稳定。微生物群落以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um)和拟杆菌(Uncultured Bacteroidetes bacterium)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7.27%和18.18%。优势菌群有反硝化细菌(Thauera sp.)、异氧硝化反硝化细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及发硫菌属(Uncultured Thiothrix sp.)等。
(4)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脱氮除硫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SBR反应系统中的脱氮途径包括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异养硝化反硝化;硫化物主要是通过发硫菌属(UnculturedThiothrix sp.)的生物氧化作用去除的。DO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硫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5)对高硫化物浓度下,好氧颗粒污泥仍能高效脱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硫化物的氧化去除主要发生在反应开始前30min,而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30~120min。在高进水硫化物浓度下,SBR系统仍表现出良好的脱氮效果,是由硫化物比氨氮快速氧化的特点及好氧颗粒污泥的层状结构决定的。
(6)对好氧颗粒污泥的传质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DO和硫化物的传质对硝化反硝化脱氮影响较大,而氨氮的传质对其去除速率影响较小。好氧颗粒污泥对COD和NH_4~+-N去除的动力学模型分别为:
|
|
|
|
1 |
张策,丁航,陈艳艳;污水处理的新方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系统)[J];能源环境保护;1995年02期 |
2 |
杨麒,李小明,曾光明,谢珊,刘精今;SBR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3 |
朱建荣,翁缪哲;SBR系统污泥膨胀的控制[J];浙江建筑;1997年S1期 |
4 |
刘俊超;SBR工艺在造纸废水处理的应用实例[J];国际造纸;2003年05期 |
5 |
吉芳英,杨琴,罗固源;除磷脱氮SBR系统的污泥膨胀及其控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
6 |
吉芳英,罗固源,袁春华;除磷脱氮SBR系统的污泥特性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6期 |
7 |
张龙,肖文德,李伟,孙璐;SBR系统中同时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4期 |
8 |
朱怀兰,史家樑,徐亚同;SBR除磷系统中的积磷细菌[J];上海环境科学;1994年04期 |
9 |
傅金祥;王颖;孙铁珩;池福强;张立成;齐辛;;低温条件下SBR系统中短程硝化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8年07期 |
10 |
吉芳英,罗固源,杨琴,罗宁;活性污泥外循环SBR系统的生物除磷能力[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5期 |
11 |
罗固源,吉芳英,罗宁,许晓毅;硝酸盐电子受体反硝化同时除磷试验分析[J];环境工程;2004年01期 |
12 |
戴友芝;刘剑;;SBR系统中脱氮途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13 |
朱怀兰;史家樑;徐亚同;孙珍娣;汪中德;;SBR生物除磷工艺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3年08期 |
14 |
王琳;孙磊;林跃梅;;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快速启动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5 |
田庆国;SBR系统处理制革污水技术[J];中国皮革;1996年09期 |
16 |
吉芳英,罗固源;排出厌氧富磷污水生物化学除磷脱氮ERP-SBR系统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01期 |
17 |
杨力;张盼月;曾光明;吴昊;方金鹏;邹塞;;ASM No.2d模型模拟SBR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能[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18 |
董黎明;汪苹;刘俊女;;碳氮比对废水好氧脱氮中含氮气态产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S1期 |
19 |
刘勇,王平,胡曰利,李淑兰;蛭石在SBR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
20 |
王秀兰,樊立萍,刘太元;序批式反应器污水处理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J];计算机仿真;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