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棕壤中弱晶质矿物稳定土壤有机碳的机制研究
【摘要】:对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的黄棕壤进行微团聚体的分级,然后用6%NaOCl氧化微团聚体颗粒得到土壤稳定性有机碳氮样品。测定黄棕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含量以及其表面性质(SSA、CEC等),并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法、草酸铵法和焦磷酸钠法提取不同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分析土壤表面性质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关系。结果表明:
1.黄棕壤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变幅分别为1.50~27.75 g·kg-1和0.18~3.78 g·kg-1,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变幅分别为0.75~22.1 g·kg-1和0.05~2.51 g·kg-1;黄棕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基本上均随土样粒级的减小而增加,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一般主要集中在2μm粒级微团聚体上,其次为20μm微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指数(SIc和SIN)分别为38%~90%和19%~79%,且SIc和SIN基本上随粒级的减小而变大。
2. 20~250μm和2~20μm微团聚体粒组分别做为旱作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的优势团聚体,它们还是黄棕壤中新增有机碳的主要固定场所;0.2μm微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稳定性较好,但是其对总有机碳的积累贡献不大;微团聚体中的粉粒(2~20μm)和粗粘粒(0.2~2μm)组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及稳定作用都较强。
3.黄棕壤的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代换量基本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比表面积与阳离子代换量显著相关,随比表面积的增大,阳离子代换量呈对数增加;且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代换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矿物稳定土壤有机碳的机制可能是由矿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引起的,或者是土壤有机碳与矿物相互交结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
4.林地土等三种旱作黄棕壤中游离态铁氧化物高于水稻土黄棕壤,而其他两种形态铁氧化物的含量低于水稻土黄棕壤的,淹水条件下可能更有利于铁的活化和络合;旱作黄棕壤中无定形态铝氧化物和络合态铝氧化物的含量高于水稻土黄棕壤。
5.黄棕壤铁铝氧化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基本一致,各种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含量均与稳定性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更有利于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氮的保存。粘粒部分的铁铝氧化物含量和稳定性有机碳氮含量最高,这说明粘粒中铁铝氧化物在保存有机碳和氮方面有重要作用。
|
|
|
|
1 |
马成泽, 周勤,何方;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盈亏分布[J];土壤学报;1994年01期 |
2 |
王艳芬,陈佐忠;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
3 |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4 |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3期 |
5 |
王立刚,邱建军,马永良,王迎春;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6 |
王开峰;王凯荣;彭娜;吕焕哲;谢小立;;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
7 |
徐华君;;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6期 |
8 |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9 |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
10 |
毛艳玲;;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评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1 |
安战士;土壤有机碳的水合热测定法[J];土壤通报;1981年02期 |
12 |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高明;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0期 |
13 |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
14 |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5 |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王国强;郭剑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6 |
李正;许鸿源;李界秋;司瑞利;李永健;庞洁;周凤珏;蔡典雄;;化学农药对土壤碳氮平衡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17 |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
18 |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
19 |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
20 |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