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土壤质地和施氮量对烟叶碳氮代谢和焦甜香风格的影响
【摘要】:2008年在安徽皖南宣城,以云烟87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皖南质地土壤和追氮量对碳氮代谢和焦甜香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土壤质地对烟叶碳氮代谢关键酶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选择皖南4种代表性植烟土壤对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硝酸还原酶、转化酶活性和总糖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冲积砂壤土和河滩砂壤土烟叶的碳氮代谢变化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表现为在烟株生长发育的早中期阶段氮代谢和碳代谢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下部叶在移栽45d以后,中部和上部叶在移栽60d后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碳代谢的标志性酶转化酶活性在达到最大值后也表现下降,但下降幅度远低于硝酸还原酶。两种砂壤土烟叶的总糖含量较高。水稻黏土烟叶在烟株前中期碳氮代谢水平相对偏低,高峰期偏迟,后期氮代谢水平相对偏高,有明显滞后现象,烟叶总糖含量相对较低;河滩沙土烟叶碳氮代谢高峰出现较早,且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均处于较低水平,烟叶糖分含量低于砂壤土。
2皖南不同质地土壤烤后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及焦甜香风格的差异
取皖南3种不同质地土壤生产的烤后烟叶样品进行中性香气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并进行单料烟感官评吸鉴定。结果表明,砂壤土各部位烟叶的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糖类降解产物含量、中部叶的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含量、下部叶的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常规化学成分中总糖含量和烟碱含量均较高,糖碱比适宜,评吸认为其感官质量优良,焦甜香突出。水稻土下部和中部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中部叶茄酮含量偏低,而上部叶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较高,总糖含量较低,上部叶烟碱和总氮含量偏高,糖碱比偏低,焦甜香不显著,上部叶虽香气量大,但劲头偏大。砂壤土烟叶一般表现为中上部烟叶各类香气物质含量偏低,总糖含量较高,但含氮化合物含量偏低,糖碱比偏高,评吸认为焦甜香弱,烟叶香气量偏小。
3皖南土壤质地对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叶位间分布的影响
茄酮以中上部烟叶含量较高,中、下部烟叶巨豆三烯酮4种异构体的含量均以冲积砂壤土和河滩砂壤土处理含量较高,其他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如三羟基-?-二氢大马酮、? -大马酮、香叶基丙酮等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冲积砂壤土烟叶苯丙氨类代谢产物从第1叶位开始随叶位升高而明显增加,河滩砂壤土烟叶苯丙氨酸类代谢产物整体水平较低。随着叶位的升高,中上部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含量以冲积砂壤土烟叶含量最高,在21~22叶位时达到最大值。西柏烷类降解物含量随着叶位的不断升高均有一定的增加,1~2叶位、3~5叶位、6~8叶位西柏烷类降解物含量明显较低;中部叶西柏烷类降解物以砂壤土最高,上部叶冲积砂壤土含量明显高于河滩砂壤土和水稻黏土,且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叶位的升高,冲积砂壤土烟叶糖类降解产物含量明显升高,糖及美拉德反应产物并未有明显的变化。水稻黏土下部叶糖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含量显然高于中、上部叶。
4皖南土壤质地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叶位间分布的影响
不同叶位烟叶调制后总糖含量整体上是中、上部叶含量明显较高,并且冲积砂壤土和河滩砂壤土烟叶总糖含量明显高于水稻黏土烟叶总糖含量。不同土壤质地叶片总糖含量水平和变化动态差异显著。前期淀粉含量逐渐增加,但当烟叶达到生理成熟期后淀粉含量有降低趋势。1~2叶位、3~5叶位、6~8叶位、9~11叶位、12~14叶位、15~17叶位均表现为冲积砂壤土烟叶淀粉含量最高,18~20叶位、21~22叶位烟叶河滩砂壤土烟叶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水稻黏土烟叶。15~17叶位、18~20叶位水稻黏土烟叶总氮含量显著高于两种砂壤土烟叶,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烟碱含量随叶位升高而明显增加,顶叶含量达到最大值。1~2叶位、3~5叶位、9~11叶位、12~14叶位三种土壤质地烟叶烟碱含量差异显著,达到了1%的极显著水平,且表现为冲积砂壤土烟叶烟碱含量最高。18~20叶位、21~22叶位三种土壤质地烟叶烟碱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5不同追氮量对皖南砂壤土烤烟碳氮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
选取皖南典型植烟土壤,对不同施氮量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硝酸还原酶、转化酶活性和碳氮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施N量的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活性高峰下部叶出现在移栽后40d;中、上部叶出现在移栽后55d,高峰值处理N8(N 8 kg/hm2)N7(N 7 kg/hm2)N6(N 6 kg/667m2)N5(N 5 kg/667m2)。在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转化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后明显下降。烟株地上部总N累积量、烟碱含量和烟碱累积量不断增加,施N量愈高增加幅度愈大。总糖含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减少,上部叶总糖含量的积累水平低于中部叶和下部叶,上部叶中N8处理总糖含量最低。`
6不同追氮量烤后烟叶常规成分的差异
C3F等级烟叶,总糖以N6含量最高,与其他三个处理含量差异显著;烟碱和总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四种氮肥处理氯含量均小于1%,且差异显著,以N7处理含量最高。B2F等级的烟叶,总糖含量N6处理最高,与其他三个处理含量差异不显著;烟碱和总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氯含量差异显著,只有N6处理含量1%,以N8处理含量最高。
7不同追氮量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产量(N5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烟叶均价(N5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差异显著;烟叶亩产值(N5除外)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差异较大但不显著;上等烟比例(N5除外)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差异显著;中等烟(N5除外)比例在各施氮量下差异不显著。从不同施氮量下的各项经济性状的统计结果来看,云烟87各经济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的为N6处理。
|
|
|
|
1 |
本刊记者;;1986年全国烟叶生产会议在西安召开[J];中国烟草科学;1986年01期 |
2 |
程功,李建华,李跃峰,宋光辉,王钝,郭永立;应用新技术减少烟叶生产直接用工[J];烟草科技;1998年04期 |
3 |
陆继锋;刘建利;黄勤勤;徐增汉;严轫;;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烟叶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烟草科学;2006年01期 |
4 |
黄忠向;;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5 |
李和平;;谈实现烟叶生产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8期 |
6 |
;襄城县一九八五年烤烟生产工作意见[J];中国烟草科学;1985年02期 |
7 |
河流;汗洒绿叶片片金——记重庆武隆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任禹开国[J];山区开发;1998年06期 |
8 |
陈毅力;刘昌宝;曹德国;许家来;郝静;;烟叶生产生态村(区、带)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5年04期 |
9 |
边疆;王富欣;毛怀;刘德玉;元野;李恒全;;黑龙江省烟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6年08期 |
10 |
王春光;蒋大雨;;提高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之我见[J];农民致富之友;2008年08期 |
11 |
;恩施州大力推进烟叶机械化[J];湖北农机化;2009年01期 |
12 |
王丰;丁伟;;烟叶技术推广中讯息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烟草科学;2009年03期 |
13 |
李青常;杨永霞;范黎;马明;;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的作用稳定烟叶质量[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20期 |
14 |
张德华;;高效烟叶种植技术[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
15 |
范吉用;浅谈涡阳县烟叶生产的潜力[J];安徽农业科学;1993年04期 |
16 |
王兴利,许家来,徐光,黄玉科,杨鹤年,苏德成;赴美烟叶生产技术考察报告[J];中国烟草科学;1995年04期 |
17 |
许美玲,周义和,王元英,冯泉福,韩晓红,宋保刚;巴西烟叶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J];种子;2001年06期 |
18 |
高正良;王世济;崔权仁;;安徽省烟叶可持续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
19 |
柴建国;;大户种植对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8年05期 |
20 |
王国平;向鹏华;肖艳;;衡阳烟叶产量与烟叶化学品质相关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