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绿盲蝽化学感觉分子机制的研究

滑金锋  
【摘要】:随着BT棉在中国的商业化种植,绿盲蝽等刺吸式昆虫逐渐演变为棉花的主要的害虫。研究绿盲蝽与棉花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的农业和经济意义。绿盲蝽主要通过嗅觉和味觉来感知棉花的信息化合物。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昆虫的嗅觉和味觉系统机制已是研究的热点。本实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绿盲蝽的化学感觉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分别构建了绿盲蝽羽化后3天的喙和腿的cDNA文库。 2.通过对文库的EST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4个气味结合蛋白和4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AlucOBP3-6(GenBank登录号: JN573221-JN573224)和AlucCSP1-4(GenBank登录号: JN573217-JN573220)。 3.使用qPCR方法对筛选出的基因在雌雄虫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ucOBP3和AlucCSP1在雌虫触角中特异表达;AlucOBP4和AlucCSP2、AlucCSP3在雌虫翅膀特异表达;AlucOBP5只在雌虫腹部和雄虫腿部表达,且雄虫腿部相对表达水平较高;AlucOBP6在雄虫喙和翅膀里相对表达量较高。AlucCSP4除在雄虫翅膀相对表达量较高外,其他组织内都有表达。 4.使用原核表达技术对AlucOBP3-AlucOBP6进行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使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其与58种气味及5种棉花次生代谢的结合特征,结果发现AlucOBP3与苯甲醇、乙酸苄酯、乙酸苯乙酯、乙苯、氧化柠檬烯、氧化柠檬烯、里那醇有亲和性,AlucOBP3能与单宁、芦丁水合物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16.1±1.2μM,26.2±1.8μM;AlucOBP4与苯乙醇、3-己烯醇、丁酸乙酯、丁酸反-2-己烯酯、丁酸己酯、乙酸庚酯、水杨酸甲酯有亲和性;AlucOBP4能与单宁、儿茶素、槲皮素、芦丁水合物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12.3±0.3μM、12.3±0.1μM、19.7±0.3μM、16.43±0.9μM;AlucOBP5与芳香化合物苯乙醛,绿叶气味1-己醇、3-己烯醛、2-己烯醇,杂环化合物萘以及脂类化合物乙酸庚酯、丁酸反-2-己烯酯、β-紫罗兰酮结合,并且与1-己醇、3-己烯醛、苯乙醛、β-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较强,结合常数分别为:21.4±1.2μM、32.7±2.4μM、33.1±2.1μM、34.5±2.2μM,AlucOBP5与棉酚、单宁、槲皮素、芦丁水合物结合能力较强,结合常数分别为3.2±0.1μM、3.4±0.2μM、7.2±0.8μM、10.3±1.5μM;AlucOBP6与乙酸苄酯、乙酸苯乙酯、香芹酮、里那醇、桉树脑、吲哚有亲和性;AlucOBP6能与棉酚、单宁、儿茶素、槲皮素、芦丁水合物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7.5±0.5μM、10.1±0.4μM、51.5±2.3μM、17.9±0.9μM、15.2±1.2μM。 5.使用原核表达技术对AlucCSP1-AlucCSP4进行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使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其与58种气味及5种棉花次生代谢的结合特征,结果发现AlucCSP1与乙酸香叶酯、丁酸反-2-己烯酯有亲和性;AlucCSP1能与棉酚、单宁、儿茶素、槲皮素、芦丁水合物结合,其中与棉酚、单宁、槲皮素、芦丁水合物亲和力较强,结合常数分别为13.4±1.4μM、32.7±2.4μM、19.7±0.7μM、38.5±1.5μM;AlucCSP2与绿叶气味2-己烯醛,脂类气味中的2-庚酮、α-紫罗兰醇、丁酸己酯、乙酸庚酯、己酸叶醇酯有亲和力;AlucCSP2能与棉酚、槲皮素、单宁、芦丁水合物有较强的结合特征,结合常数分别为39.4±2.4μM、31.8±0.1μM、33.6±2.1μM、37.9±1.8μM;AlucCSP3能与芳香化合物中的苯乙醛、苯甲醇,萜类化合物柠檬烯结合;AlucCSP3能与棉酚、槲皮素、芦丁水合物、单宁结合,其中与棉酚、槲皮素、芦丁水合物结合能力较强,结合常数分别为26.3±2.4μM、35.5±2.2μM、44.9±1.8μM;AlucCSP4与气味标样没有结合特征;AlucCSP4能与棉酚、单宁、儿茶素、槲皮素、芦丁水合物结合,其中与棉酚、槲皮素的结合能力较强,结合常数分别为16.8±1.5μM、35.5±0.9μM。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瑞华,李洪月,赵素荣,高晓明;枣园绿盲蝽的为害规律及防治[J];中国果树;2005年04期
2 邢殿菊;薛玉燕;宫玉峰;;枣树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J];中国果树;2006年04期
3 高洋;王惠珍;刘文荣;杨静;袁晓磊;;枣绿盲蝽在蓟县的发生与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10年01期
4 李宏伟;果树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03年05期
5 孟昭香,刘俊田,张宝军;2003年绿盲蝽在大城县枣树上发生严重[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年07期
6 罗天相;桑园中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J];广西蚕业;2004年02期
7 曾现春;绿盲蝽在鲁北冬枣上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04年03期
8 郭红秀;;2008年绿盲蝽在山西运城枣区暴发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果树;2008年06期
9 李军民;唐浩;杨艳芬;吴家全;;趣谈田园里的“蝽三疯”[J];果农之友;2009年10期
10 张锋;陈志杰;张淑莲;李英梅;;枣树绿盲蝽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果树);2011年01期
11 刘晓平;王彦立;;绿盲蝽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11年03期
12 赵改荣,李明,齐秀娟,张仰有;甜樱桃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J];果农之友;2005年10期
13 李军民;唐浩;杨艳芬;吴家全;;趣谈田园里的“蝽三疯”[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8期
14 刘献明;绿盲蝽在桃、苹果、葡萄、梨上发生危害的调查及防治[J];果农之友;2005年08期
15 吴春柳;马世龙;;棉田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6年09期
16 范广华;李冬刚;李子双;;转基因棉田插种葵花对绿盲蝽及其天敌的影响研究[J];中国棉花;2008年06期
17 任中兴;周金萍;;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园艺;2009年11期
18 阳光;;枣园可间作牧草吗[J];农业知识;2006年14期
19 韩宝瑜;绿盲蝽刺害的春茶芽及芽上刺害点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J];茶业通报;1996年02期
20 马晓牧,蔡青年,张青文,卢广,付建业,杨章华;Bt棉田中绿盲蝽防治技术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兴元;于毅;张安盛;李丽莉;张思聪;;枣—棉生态区绿盲蝽季节性发生与转移规律[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苏;周文武;程家安;祝增荣;;稻纵卷叶螟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耿辉辉;陆宴辉;杨益众;吴孔明;;绿盲蝽对绿豆偏好行为的化学通讯机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董吉卫;陆宴辉;杨益众;吴孔明;;绿盲蝽的趋花行为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洪霞;肖留斌;谭永安;吴国强;柏立新;;不同温度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尚卿;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诱虫板在棉田绿盲蝽虫情测报中的作用[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7 赵洪霞;肖留斌;谭永安;吴国强;柏立新;;不同光周期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A];纪念江苏省昆虫学会九十周年论文集粹[C];2010年
8 龚达平;张辉洁;赵萍;夏庆友;向仲怀;;家蚕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家族[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9 林凤敏;吴敌;陆宴辉;王沫;张永军;吴孔明;;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10 辛英豪;高继明;刘标;李莎莎;姜世金;;Ⅰ型鸭病毒性肝炎VP1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矫振彪;绿盲蝽种群的时空分布、生命表分析及数量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钟涛;麦长管蚜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及组织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王宇;苜蓿夜蛾和大豆食心虫气味感受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桂荣;棉铃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对气味的识别[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6 张天涛;棉铃虫嗅觉相关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立志;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白细胞毒素免疫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宇军;猪戊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表达及其基因特异性噬菌体展示肽库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韩俊友;牛蛙皮肤抗菌肽分离纯化、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静;海洋酵母菌Metschnikowia reukaufii W6b酸性蛋白酶的生产、基因克隆和表达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滑金锋;绿盲蝽化学感觉分子机制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武红珍;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识别功能[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涛;天津地区枣树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0年
4 沈忱;绿盲蝽气味降解酶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雪莹;苜蓿盲蝽两种气味结合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张立娟;绿盲蝽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曹扬;绿盲蝽对不同抗性棉花品种(系)寄主选择机制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松莹;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inOBP5的结构预测及结合特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赵洪霞;温度、光周期对绿盲蝽发育增殖的影响与取食不同寄主后体内消化酶活性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庄绪静;华北大黑鳃金龟气味结合蛋白特异结合位点探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沧州市沧县农业局 张明军;快点防治绿盲蝽[N];河北农民报;2010年
2 成安县农业局 申同杰;“三招”防治绿盲蝽[N];河北科技报;2007年
3 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吴春柳 马世龙;棉田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N];河北农民报;2006年
4 保定市安新县植保站 刘翠萍解丽娜;细说棉田绿盲蝽[N];河北农民报;2007年
5 垦利县林业局 刘金光;抓紧防治枣树绿盲蝽[N];山东科技报;2006年
6 高建敏;绿盲蝽蟓为害枣树的原因及防治[N];农民日报;2002年
7 张夕林;立即用药防治二代绿盲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8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刘小京;绿盲蝽的综合防治[N];河北科技报;2006年
9 李丽琴 高建敏;气虫结合搞测报[N];河北科技报;2003年
10 李芳科;如何防治果树绿盲蝽[N];河南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