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储备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抵御金融风险等。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外汇储备余额也迅速增加。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日本,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规模远超其他国家。自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汇储备在五年内几乎翻了一番,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99万亿美元,为截至目前的最高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顺差。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4万亿美元。2014年,我国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再一次出现逆差,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实现平衡,这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局面。2014年下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呈下降趋势,这其中主要有美元走强的因素,同时居民和企业结汇意愿下降、持汇意愿增强以及短期资金流出也是下半年外汇储备减少的因素。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量仅217亿美元,没有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状态,增量逐步趋于稳定。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原因也包括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1994年以前,我国同时存在着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两种汇率制度,为汇率双轨制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1994年初,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开始了强制结汇时期。2007年8月,我国结束了持续13年的强制结汇制度,代之以意愿结汇制度。1994年,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合并;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钉住美元,此次汇率改革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流入我国,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远超适度规模。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是合理水平,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一般情况下由以下4个主要需求确定:维持进口所用外汇需求,满足对外投资需求,保证干预外汇市场需求,外债还本付息的要求。外汇储备过多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由于我国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在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冲击下,人民币在国内市场处于贬值,而在国际市场处于升值。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较为单一,存在较大风险。2010年的《中国证券报》曾披露这一消息:我国外汇储备中有2.45万亿的美元资产,所占比重约为65%,其余部分包括26%的欧元,5%的英镑和3.5%的日元。美元汇率的波动风险成为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另外,我国外汇储备持有成本高,投资回报率较低。因为我国大规模购买的美国国债,其平均收益率仅为5%左右,而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率一般在10%左右。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一国政府在国际上的信誉,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然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本文以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过多为基础,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上升趋势,上升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解决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我国可适当降低政府、企业、居民的储蓄率以及人民币的适度升值,来降低外汇储备;除了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我国还应该调整各种储备货币所占比例,保持外汇储备结构的多元化;及时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向,多渠道使用外汇储备,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可以利用外汇储备支持一些大型非国有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利用外汇储备筹建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资源领域的储备;适当增加黄金储备,提升黄金在我国储备资产当中的所占比例;同时依靠强大的外汇储备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