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

刘晓静  
【摘要】: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在国外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厂区,上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汽车公司组织公众参观汽车生产流水线,既让公众了解了汽车生产知识,又对企业进行了宣传,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科普旅游应运而生。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科普旅游的城市和场所也越来越多。目前开展科普旅游的场所主要是各种科技场馆,如科技馆、科技博物馆、气象馆等,北京的科普旅游网络已经形成,包括30多个景点,一些从未开展过旅游活动的场所,比如中关村、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均被包括在内;上海的地震博物馆、超级计算机中心、浦东气象馆等也均被列为科普旅游基地;武汉推出"光谷科普游"、武汉大学生物馆科普游;"两弹"研制基地——四川绵阳早已经于上世纪末对游客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我国大部分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目前免费对游客开放,极大的推动了科普旅游的开展。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自然景区也开始开展科普旅游。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产业融合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结合旅游资源系统论以及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广泛采用社会调查法,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及游客认知情况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区域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区划;最后归纳出了科普旅游的开展模式及快速发展科普旅游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科普旅游资源的详细界定及富集度计算。科普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根据资源包含的科普价值的不同。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水文、生物科普旅游资源;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产遗迹类、科技园区类、科技场馆类、科学教育设施类科普旅游资源。通过对各类科普旅游资源开展景区(场所)的明确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指标体系。富集度计算结果表明科普旅游资源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科普旅游资源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原因,经济、文化、历史原因。其中,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差异不大,富集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为山地分布广的区域,比如河南的洛阳、南阳、三门峡、信阳等地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富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人文旅游资源有差异。导致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科学、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比如河南的郑州,各类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在省内均排名第一。从科普旅产业游资源富集度计算结果来看,各市要根据客观情况和资源特色,开发有比较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旅游活动。(2)科普旅游综合评价从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产业角度,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理论、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通过相关定量模型,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三大综合评价。结论如下:第一,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评价表明:科普旅游资源质量和等级存在明显差别。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等级明显偏高,大部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自然旅游资源蕴含的科学价值、科研价值和科考价值相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更高一点。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中除了科技场馆类等级稍高之外,其他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偏低。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并且受到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影响,这些资源的开发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第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科普旅游开展潜力评价表明:虽然中部六省在地理位置、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科普旅游开展潜力存在差别。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综合潜力排名第三,其中,科普旅游资源支持潜力和科普公益及科普产业支持潜力均排名第三,旅游经济支持潜力排名第四,与排名第一的湖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河南省处于优势水平的指标有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科普人员。第三,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表明: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北省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领先于其他五省。河南和湖南分别排名第二、第三,且两者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实力相当,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排名后四位。从具体要素来看,河南省生产要素排名第一,其他要素排名分布在第二、第四、第二。(3)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布局通过计算各类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综合密度及基尼系数,分析河南省五大区的科普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例如,豫西、豫南地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中地区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东地区自然、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均低,属于资源匮乏区。根据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原则,根据科普旅游资源要素空间集聚特点和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能力,参考各级目的地的区位条件、现状规模、区域经济联系、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以科普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品质为指标,将河南省划分为西部山地科普旅游资源密集区、北部科普旅游资源差异区、中部人文-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复合区、南部山水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区、东部平原科普旅游资源贫乏区五个大区和10个亚区。(4)科普旅游开发科普旅游开展模式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索,第一个视角是从科普与旅游的关系来划分,按照"科普"和"旅游"的结合方式,针对不同的资源和场所的原属性,主要有两种模式:"科普+旅游"模式、"旅游+科普"模式。第二个视角是从科普旅游参与主体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旅游企业+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旅游企业" + "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各级科协+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教育机构+科普场所(景区)+旅游企业"模式。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时,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确定科普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独特性优势,其中相对比较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资源类型与丰度、景区级别或知名度、可进入性替代优势;独特性优势分为区域独特、省内独特、国内独特。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针对不同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具体包括初期开发阶段、中期开发阶段、后期开发阶段。要从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多方面入手,加强科普旅游开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叶张煌;刘嘉麒;郭福生;尹国胜;;江西风景区科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颜际春;李东林;;重庆地质科普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年02期
3 刘丽华;何军;;沈阳科普旅游资源赋存特征及开发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年05期
4 熊锦;;长沙科普旅游资源赋存特征及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20期
5 袁平;;河南省科普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分布研究[J];中国商贸;2009年07期
6 唐顺英;;山东省科普旅游资源特色评价及其分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7 王丽丽,崔庠;吉林省历史文化遗存类科普旅游资源的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2期
8 李小芳;;泰安市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J];市场论坛;2007年08期
9 彭瑛;;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0 曲磊;王永胜;;科普教育视角下山西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山西科技;2020年03期
11 杨铭铎;郭英敏;;科普旅游的研究进展[J];科普研究;2015年02期
12 董全超;许佳军;徐翠香;肖健;王旭彤;;对新时期科技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天津科技;2012年04期
13 陈锐凯;钟学斌;孙志国;;咸宁岩溶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12期
14 韦兴群;唐晓岚;;中国科普旅游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J];经营与管理;2021年06期
15 李绍刚;;浅析吉林省科普旅游开发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2期
16 刘丹;刘元晨;;对沈阳科普旅游开发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15期
17 陈均亮;;福建省科普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与对策[J];海峡科学;2007年10期
18 张春雅;吴永升;庞骋思;韦乔媚;;碧湾园特色农林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旅游实践探索[J];广西农学报;201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尹泽生;;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系统解析[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杨铭铎;陈可;;从科技馆的科普旅游价值看其发展策略[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宇世明;金迪;;论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活动形式的创新——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任丽媛;;加强物理科普宣传增强全民安全意识[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2019年
5 "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廖红;任贺春;;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研究报告[A];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C];2017年
6 ;强化国家科普能力 发出中国科普声音——科普能力与科普政策研究分论坛总结[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7年
7 余勇平;;以责任评估为抓手 激发社会科普活力——杭州科普社会责任评估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7年
8 曹立亚;;浅谈科普发展与创新[A];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年度学术会议会议资料[C];2016年
9 何丽;;企业科普现状调研报告[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0 ;历年十大科普事件[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C];2016年
11 江晓原;;传统“科普”的困境[A];科普创作通讯(2013年第2期 总第150期)[C];2013年
12 王世平;;当下科普出版的困境与机遇[A];科普创作通讯(2013年第2期 总第150期)[C];2013年
13 王定珠;;科普创作需要有抓“新”的速度与敏锐[A];科普创作通讯(2012年第1期 总第145期)[C];2012年
14 林一平;;科普的成功在于精彩[A];科普创作通讯(2012年第3期 总第147期)[C];2012年
15 李国甫;;打造“5D科普”新格局[A];科普创作通讯(2013年第3期 总第151期)[C];2013年
16 王洪;;如何避免科普编创队伍后继乏人[A];科普创作通讯(2015年第1期 总第157期)[C];2015年
17 ;国防科普委员会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A];科普创作通讯(2012年第2期 总第146期)[C];2012年
18 居云峰;;中国大陆科普的现状与对策建议[A];科普创作通讯(2010年第3期 总第139期)[C];2010年
19 萧凌波;;研究“科普”要从研究“科学”入手[A];科普创作通讯(2009年第2期 总第134期)[C];2009年
20 戚万凯;;科普儿歌浅谈[A];科普创作通讯(2011年第1期 总第141期)[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刘晓静;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2 黄雯;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经龙;中国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天娜;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杨娟;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杜商;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2019年
10 何效祖;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11 李淑敏;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12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3 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4 王佳;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5 陆礼春;英语科普语篇与旅游景点简介语篇中关系小句的功能-认知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贺素雯;人文旅游资源分类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芳;城市休闲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3 石伟伟;旅游发展新趋势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创新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董晓英;基于游客感知的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于雪剑;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毛怡斌;防城港市金花茶科普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张丽华;基于游客感知的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8 姚兰婷;科普旅游类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吴海;济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李绍刚;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1 汤杏;安徽合肥城市社区卫生科普状况及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
12 杨凡;科普绘本的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21年
13 郭英敏;基于昂普分析的黑龙江省工业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年
14 曲古鲁克·塔依尔;环境科普解说员解说信念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15 王妍艳;新媒体视域下的武术科普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年
16 陈立群;武汉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7 李亮;“与科学家对话”科普剧开发及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18 郝帅;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要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19 王晓琴;科普书籍插图的多样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0 孙玉坤;中学科普活动现状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 林雯晶 白骅 陈俊成 董亮 杨竣杰 陈潜 靳畅 统稿 赵腾泽;摸清家底 为盘活资源打好基础[N];中国旅游报;2020年
2 记者 徐文智;陕西 涌动科普旅游潮[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3 陈伟国 唐燕娜;1903个旅游资源“显山露水”[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记者 郭劲桐;“科普游”价值尚待挖掘[N];信息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赵优 实习生 陈梦馨;科普“琼游”看海南[N];海南日报;2021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蔡华锋;以科普为主题的研学产品增多[N];南方日报;2019年
7 记者 龚福星 通讯员 彭小华;谁来开发科普旅游[N];上海科技报;2018年
8 记者 王琼杰;黄石打造我国首座“地矿科普”基地[N];中国矿业报;2016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刘景威;罗平 长底科普小镇彰显科技魅力[N];曲靖日报;2020年
10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林 田国志 汤斐然;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联盟与我市举行交流合作座谈会[N];铜仁日报;2020年
11 本报记者 吴晖;福州率先在全省打造科普标准化社区[N];福州日报;2020年
12 全媒体记者 侯磐石 高楠 马明 吕明浩 牛玉东;2020年自治区“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走进锡林郭勒[N];锡林郭勒日报(汉);2020年
13 本报记者 李婧瑜;汇聚社会力量 打造全域科普[N];安阳日报;2020年
14 记者 贾姝媛 通讯员 秦思;创新科普形式 提高科学素养[N];石家庄日报;2020年
15 本报记者 郝俊;王渝生的科普经[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6 撰稿 本报实习生 贡晓丽;“韩式”科普“最文艺”[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7 记者 潘希 实习生 丁源;110辆科普大篷车奔赴全国[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8 本报记者 郭勉愈;科普应了解公众的所思所想[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9 本报记者 王大鹏 实习生 张婷 通讯员 王统纪;合力筑牢科普之基[N];日照日报;2011年
20 记者 刘家富 通讯员 迟敬;让科普春风劲吹港城[N];日照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