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结构与污染排放强度
【摘要】:当前,集聚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产业集聚所形成的潜在知识溢出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了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而伴随产业集聚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同样存在环境状况伴随工业集聚而改善的现象,由此在学术界形成了“集聚与污染关系”的争论:对工业污染来说,工业集聚究竟是“集中治理”还是“集中排放”?本文以“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是什么?”为核心论题,研究基于集聚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契合中国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结合对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回顾梳理,本文认为工业集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复杂性,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治污技术是二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变量,而且不同的集聚结构有着迥异的环境外部性特征。因此,依据集聚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本研究从环境正、负外部性两个角度构建了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了集聚通过三个中间变量最终形成不同环境外部性的背后机理。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工业SO_2排放强度作为工业污染强度的表征变量。其中,从空间结构角度将工业地理集聚进一步表征为企业地理邻近度,按行业结构将工业地理集聚分为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研究:引入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差异及关联特点,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论述了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线性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采用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工业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异质性,通过门限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关系,以联立方程模型明确了产业结构与治污技术在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二者在空间上存在高低倒置现象。中国地市尺度工业污染强度与工业集聚的空间差异均极为显著。污染强度水平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工业地理集聚、地理邻近度、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均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专业化集聚表现为东中部低、西部高的空间特点;非相关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相对不明显。不同的集聚结构与污染排放有着不同的空间关联特征,地理集聚、地理邻近度、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与工业污染为负相关关系;专业化与工业污染强度为正相关。从局域看,高(低)集聚并不一定对应高(低)污染强度,具体可分为高集聚-高污染强度、高集聚-低污染强度、低集聚-高污染强度和低集聚-低污染强度等四种空间关联类型。其中,东部专业化程度和污染强度都较低,西部多为高专业化高污染强度的关联模式;地理集聚、地理邻近度、多样性、相关(非相关)多样性与工业污染强度存在东西倒置格局,东部集聚水平较高、污染排放强度较低,西部的集聚水平较低,污染强度较高。(2)工业集聚与污染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多样且关联的集聚形式更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工业集聚(地理集聚、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集聚规模上升和关联产业的集中有利于本区域工业污染强度下降,单一产业集聚则会加剧本区域污染强度水平。从工业集聚与污染强度的关系看,地理集聚和企业地理邻近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多样性集聚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工业污染强度下降,相关多样性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的减排,非相关多样性集聚会提高污染强度水平,说明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外溢及其不同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对工业污染强度的下降是有利的。结合多样性集聚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可知,产业关联是多样性集聚能够促进污染强度下降的关键。(3)工业集聚对污染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集聚水平阶段的异质性。(1)从不同区域看,地理集聚、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对东中西部均有利于污染强度降低,对中西部的减排效应大于东部,企业地理邻近对污染强度的下降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专业化和非相关多样性会加剧东中部的污染强度水平。(2)从不同规模城市类型看,地理集聚和企业地理邻近对小城市强度降低效果要高于大中城市。小城市污染强度下降更多受益于专业化集聚,而大中城市受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的影响更大。(3)从不同集聚水平阶段看,地理集聚、企业地理邻近和多样性对工业污染强度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会随着集聚水平的上升而下降。专业化在集聚与污染强度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相关多样化集聚对污染强度的降低作用随着集聚水平而上升。非相关多样性集聚对污染强度的加剧会随着集聚水平的上升而增大。(4)产业结构、治污技术、经济发展是集聚影响污染强度的重要因素,治污技术的作用最大。地理集聚、企业地理邻近和相关多样化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治污技术提高和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污染强度下降;专业化会提高区域污染产业比重、降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业污染强度水平,非相关多样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治污技术进步,最终导致污染强度加剧;多样性能通过提高治污技术和经济水平来促进污染强度降低。产业结构、治污技术在集聚对污染强度的影响中作用差异较大。治污技术提高是地理集聚、地理邻近、多样化、相关多样化促进污染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非相关多样化和专业化导致污染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限制了区域治污技术的提高和增加了污染产业比重。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走集聚化道路,促进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化集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积极引导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加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建设。在促进工业空间上集中的同时,要避免产业类型过于单一,努力在关联的前提下提高产业多样化水平。(2)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重视邻近区域的产业与环保合作,建立联防联控的环保机制,在联合监测、信息公开共享、联合预警应急、协同治理等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3)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不同集聚水平阶段因地制宜的制定集聚政策和措施。中西部内陆要进一步加强工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和企业邻近度,在此基础上注意加强不同产业间的内在关联;东部应以提高产业联系为主要任务。大中城市应该以关联产业的多样化集聚作为发展路径,小城市则应该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专业化特色产业,发挥马歇尔外部性的污染减排作用。从集聚的不同水平阶段看,在工业集聚的早期阶段,提高地理集聚规模、企业地理邻近度或实行专业化集聚、多样性集聚方式都是可行的,但随着集聚水平的不断演进和集聚规模扩大,一定要注意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水平,避免非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4)重视治污技术在工业污染防治中的作用,采取措施提高集聚产业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水平。(5)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1)厘清了地市尺度上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关联类型;(2)研究了不同集聚结构的环境外部性差异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不同集聚水平阶段对污染强度的作用差异;(3)考察了工业集聚对污染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4)明确了产业结构、治污技术在集聚与污染强度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