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流变中永恒的风景

谢劲秋  
【摘要】: 被誉为诗艺最高境界的悲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认知价值,千百年来备受关注。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批评家参与了对悲剧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关于悲剧的真知灼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悲剧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深远的指导意义。论文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运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奥尼尔悲剧,悲剧发展史上公认的三个最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他们的代表作的比较研究,挖掘悲剧的内涵,探讨悲剧的共性,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悲剧研究做些补充。 在第一章里,论文探讨了作家的悲剧意识在悲剧创作中的必要性。悲剧意识,作为一种人生观,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表达了作家对于宇宙万物敏锐的洞察力。“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一切已经写出来和没有写出来的当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奥尼尔语)在悲剧创作过程中,悲剧意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悲剧创作的前提。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悲剧意识在悲剧作品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构成了悲剧中的神秘感和命运感,使悲剧充满了悖论,而且还表现为人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求证、自我实现的意识以及对自身悲剧性处境的认识,任何真理的获取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论文的第二章考察重点从作者的悲剧意识转移到了文本的悲剧冲突。论文首先论述了黑格尔的“冲突论”,指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事实上是他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特殊的应用。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理性加以解释或证明。悲剧的产生正是由于两种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最终结果是双方或同归于尽,或达成和解。黑格尔的“冲突论”影响深远,但他忽视了悲剧中命运所起的作用及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因此,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莎士 WP=6 比亚悲剧、奥尼尔悲剧的分析,论文提出了悲剧冲突的新观点:即悲剧冲突实质上是人的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冲突。命运作为悲剧的一个基本要素,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古代和现代悲剧中。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通过神谕或神的意志来体现;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更多地表现为偶然事件,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宇宙秩序的破坏;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生理学的新发现,在奥尼尔悲剧中,则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上的命运感”。但是,不管强大的命运以何种面目出现,它都不能否认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人的自由意志和命运冲突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成为古代悲剧、近代悲剧和现代悲剧探索人生奥秘、认识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理想审美形式。 艺术的接受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最后的完成,不是作者结束于创作的文本,而是读者或观众的参与。要完整地考察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就不能忽略接受者的参与活动。因此,在第三章里,论文探讨了悲剧对观众或读者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或曰悲剧快感,或曰悲剧精神。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在黑格尔看来,悲剧快感来源于我们看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而叔本华的悲剧精神则把人们引向退让,从而放弃生存的意志。尼采对悲剧的把握最接近于真理,他认为悲剧快感主要是一种审美快感。人生虽然永远挣扎在痛苦之中,但当你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它时,它是有价值的,悲剧所表现的正是具有两面性的自然。据此,论文提出:悲剧快感包括认知快感和理性快感两方面。悲剧深刻的认知价值正在于它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现了宇宙间最高的真实:人生是“无望的希望”。人生是一个过程,希望体现在人与命运的无望的抗争中,理性精神和意志力量也体现在这个抗争中。因此,悲剧快感是认知快感和理性快感的结合体。换句话说,悲剧精神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捉弄、争取人的自由的崇高的精神。 WP=7 论文的结论处扼要概述了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奥尼尔悲剧在中国的影响,并与中国现代戏剧开拓者曹禺及他的代表作《雷雨》做了简单的比较。伟大的悲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而体现于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深刻认知和大力张扬的。这是研究悲剧的意义所在,也是写就这篇论文的目的所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丽锋;;走在人生路上——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J];职业技术;2011年06期
2 赵淑元;;解读麦克白的悲剧命运[J];作家;2011年16期
3 谷亮;;电影《魂断蓝桥》爱情悲剧的营造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4 冯志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安娜·卡列尼娜[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5 杨亮;;盲目的追随者——浅析李逵的悲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6期
6 余小艳;;浅析苔丝悲剧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7 祝敏敏;;爱的天使——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形象浅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王娟;;试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欲望号街车》的深刻主题[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9 韩家驹;候晓之;;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马赛;;叶名琛人格悲剧的原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1年13期
11 孙飞;;《推销员之死》与美国梦的破灭[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12 曲良玉;;论《歌剧魅影》悲剧之美[J];神州;2011年18期
13 马丽娅;;女性的悲泣与呐喊——尕豆爱情悲剧成因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4 常宇星;;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15 时双双;;崇高与动人:两种审美趋向的交融与冲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蒋慧成;;文明与异化:浅析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17 杨戈琪;;雪里红梅分外香——《赵氏孤儿》鉴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6期
18 曲秀丽;;浅谈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强者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19 周燕;徐光;;浅析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罪恶”根源[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20 朱德红;;重温爱情的挽歌——再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有感[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前程;;宋江——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杜志卿;;解读维奥莉特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曹树钧;;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李文虎;;谈谈“大舜”轮悲剧给船长的启示[A];2003海上航行安全论文集[C];2003年
5 徐东娟;;真正的主角——浅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叙述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7 吴高仪;;从“大团圆”到“大悲剧”——谈傣剧《南西娜》的结尾[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8 郑静;;《哈姆雷特》悲剧冲突散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谭方天;;《水浒传》中梁山农民军接受招安悲剧成因探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10 徐逢宝;;反思历史悲剧 弘扬爱国主义——浅论中国近代史[A];全国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2 石霓;观念与悲剧[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迟晓虹;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想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叶庄新;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年
6 苏琼;“她人”场景:现代女性戏剧论[D];南京大学;2001年
7 宋芳;小说《秘史》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9 李平;神祇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民;悲剧的人性史诗:善与美的困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侍中;《论莎士比亚悲剧中死亡的本体论意义及其戏剧功用》[D];安徽大学;2004年
3 申扶民;美学范畴与神话[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汪嵘;自然之悲剧——论《还乡》中的自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琼;知识作为健康身体的隐喻[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果;论五四乡土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夏君;明清传奇历史剧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朱万红;论王琦瑶的悲剧[D];苏州大学;2001年
9 崔彩红;万艳同悲的血泪抗争[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广利;新历史主义观照下的《李尔王》[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松;不要让“邯郸学步”的悲剧重演[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本报驻波兰记者 金钊;“让悲剧不再重演”[N];人民日报;2005年
3 通讯员 区鸿雁 何廷玉;有理不依法的悲剧[N];云南日报;2005年
4 叶平凡;婚礼后的黑色悲剧[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汪涛;下河游泳频发溺水悲剧[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6 演讲人 刘东;悲剧的文化根源[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赌博式教育”的悲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胡平;书写严肃的悲剧[N];文艺报;2011年
9 许渌洋;舞台悲剧之后的现实喜悦[N];音乐周报;2011年
10 周稀银;扔石取乐的悲剧何以频现?[N];中国社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