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
【摘要】:在 1966 年发表的文学论著《小说的语言》中,戴维·洛奇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生活化语言给予了文学性的定位,从此开始了他和形式主义批评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不解之缘。自称为形式主义者的洛奇,在理论研究中表现出对结构主义批评的情有独钟。他深谙现实主义文学与结构主义批评的内在关联,在他的理论研究与文学实践中,结构主义思想与现实主义取向相互为谋,理论话语和文学话语相得益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洛奇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解构主义思潮的白热化阶段。表面看来,洛奇似乎对解构主义并不以为然;在他的校园小说三部曲中,突出的整体建构、精心策划的叙事结构以及对二元结构的爱不释手,都表现出洛奇对结构主义的缱绻之情。然而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在欲望追逐的有始无终、空间形式的建立以及互文性写作对作品意义的延宕之中,昭示的是一个解构的态势,使文本在结构与解构的双向对峙中显示出独特的张力。更有意义的是,结构与解构的对垒实际上是以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写作方式的交锋实现的。而对于结构与解构之间的对立关系,洛奇采取的仍然是结构主义的态度;结构与解构两个动作并行于文本的始终,两者相互碰撞但并不相互瓦解,解构不是对结构的彻底颠覆,而是与结构形成一种悖论关系;看似矛盾的两项,以其在某些方面的共同取向而走向对话。这种悖论性对话的结果是,现实主义话语具有了后现代的时代气息,在洛奇看似调侃与嘲讽的轻松口气之下,隐藏着由于认可与颠覆的并存所表现出的矛盾心态和怀疑主义情结。而对经验的关注、对二元结构中对立两项的略有偏重、对整体破碎后重建的努力以及对确定意义的向往,都使洛奇的校园小说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实验主义话语实现了对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提升,洛奇也在这一实践中丰富、发展了校园小说这一文学体裁。
本论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对洛奇结构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以及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要点进行梳理,并在简略考察了英国校园小说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洛奇校园小说的研究
v
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洛奇校园小说建构模式中结构与解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进
行揭示的整体思路。
第二~四章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三个方面、以三种主体的视角对洛
奇校园小说的建构模式进行分析。
第二章所探讨的追寻母题,是洛奇通过他的校园小说在形式主义主题学的框
架内对人的欲望世界的探索。本章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对人的欲望本质的阐述
为出发点,将三部校园小说的追寻母题对小说结构的贡献予以揭示。结果发现,
追寻母题带给作品相近的主题结构,将结构与解构之间的断裂予以修补,并最终
使两者在对话中实现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表露。
第三章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内在自足性对洛奇校园小说的空间性进行分析。本
章以约瑟夫·弗兰克提出的文学的空间形式理论为框架,分析洛奇的校园小说如
何使原本为悖论关系的时间形式和空间形式在整体性美学意义的共同追求中走向
对话。线性叙事逻辑虽然遭遇损毁,但作品的整一性反而在空间性的建立中得到
升华。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两套话语共同作用,彰显出文本对结构的固守和对表
现社会现实的追求,这是洛奇在后现代语境中用传统与现代两种表现现实的方式
对社会话语的当代性的选择与丰富。
第四章中所讨论的互文性是洛奇校园小说明显的后现代特征所在。互文性具
有结构主义功能和后结构主义特性双重倾向,对它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结构与解
构同行的过程。互文性手法的巴赫金对话理论渊源,使结构与解构之间在悖论性
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的对话关系不言自明。需要说明的是,洛奇在他的校园小说
中对互文性手段的大量使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增强作品的统一性;而互
文性意在强化作品主题结构上的作用,也是对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贡献。
第五章首先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观进行了比较,进而
通过对洛奇的现实主义阐述与伊恩·瓦特的现实主义观念的对比,整理出洛奇在
后现代时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形式上的实验精神与现实主义对内容的偏重
并非是水火不容的两种取向,新的形式话语是文学感应现实当代性的重要表征。
综上所述,洛奇的校园小说虽然具有很多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但不应该
被认定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他的校园小说是对后现代语境中现实主义叙事话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