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人地和谐论

孟华  
【摘要】: 随着“世界遗产”研究的逐步深入,遗产理论的提升正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对国内外“世界遗产”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定以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和谐为研究主题。研究以中西方哲学思想为指导,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观全局,在“类型”的层面上,对中国现有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4项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与人地关系分析。进而以大量的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泰山进行了人地和谐状况的实证研究。整个研究共分八章、五大方面。第一、二章提出问题和研究思路;第三章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五章对中国四个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作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分析;第六、七章以泰山为例作实证研究;第八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部分。 本研究对中西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与自然视为统一整体的思想内涵对于“世界遗产”的世代传承及人地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遗产”人地和谐的研究需要人地关系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生态旅游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各学科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最终都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髓。 本研究结合国外全部20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对中国的4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地理环境分析后认为,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双遗产”,主要在于如下4方面原因:地势起伏明显,以山地、高原居多;占据较大的区域面积,多在几百上千平方千米;长(某一)时期适宜于人类的活动与生存;是历史上某(几)种文化的繁盛地。可以说,任何一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个系统占据足够的区域面积,拥有较为复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适宜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创造种种的人类文明。人地关系包括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一般来说,物质关系重于精神关系。但对于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言,由于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主要功能,从而决定了在其人地关系中,人地精神关系较人地物质关系更为重要,人地精神关系乃其人地关系的主体,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地精神关系的这种地位将会愈益巩固。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冷志明;张铁生;;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年06期
2 黄玉理;龙良富;王玉琼;;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以平遥、丽江古城为例[J];人文地理;2008年02期
3 ;视野[J];建筑与文化;2004年04期
4 张琼霓;;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5 余敏;;英国放弃申遗值得称赞[J];政府法制;2009年05期
6 丁永勋;霍庆涛;;“中国式申遗”后遗症[J];中外文摘;2010年07期
7 安-露易思·马丁;;正在成长的护卫天使[J];科技潮;1999年10期
8 丁永勋;霍庆涛;;“中国式申遗”后遗症[J];领导文萃;2010年09期
9 吕舟;;《凯恩斯决定》后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新趋向[J];中华遗产;2004年01期
10 ;资讯·外刊[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04期
11 ;话题:世界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6年04期
12 ;我国世界遗产人为损坏占九成[J];中华遗产;2005年06期
13 ;资讯[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6期
14 宗文;;中外专家共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18期
15 陈琳;;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外部性内化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6 于富业;;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共赢发展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7期
17 安定明;;我国世界遗产地在保护与开发中的投融资机制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1期
18 本刊记者;;齐骥在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会议上强调 正视机遇与挑战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22期
19 厉新建;王鹏;;世界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J];旅游时代;2008年06期
20 姜敬红;;中国西部世界遗产立法情况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格萨尔英雄史诗与康区旅游发展探析[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2 任黎秀;;集邮与旅游发展双赢——第十四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集邮与旅游》学术论坛综述[A];第十四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集邮与旅游》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钱建平;;对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思考[A];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韦志慧;;中国旅游发展回顾与新时期突破口的寻找[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金路;;成兰铁路必将对川北灾区产生新的“震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冯学钢;吴文智;党宁;;新都市旅游——上海旅游发展的转型与创新[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7 叶骁军;;苏州旅游发展长短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何世伟;王甦男;;英国怀特岛(Isle OF Wight)蒸汽铁路旅游对海南发展铁路特色旅游业的几点启发[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志夫;;制约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傅立德;;湘南古村落的特色与保护——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华;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人地和谐论[D];河南大学;2006年
2 陈清龙;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李华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法律保护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张侠;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马晓龙;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1995-2005[D];中山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丛丛;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琼;西安医疗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宇鑫;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宏民;鄂尔多斯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陈立东;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动漫旅游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伍迪舒;旅游发展对布尔津城市居民经济及消费水平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8 李银昌;低碳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陈爱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盈;西塘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缓和[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尧;左手保护 右手开发[N];四川日报;2008年
2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王浪;对西岐民俗村旅游发展的六点建议[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记者 徐蕴海 周倜;欺骗游客最高判五年[N];苏州日报;2009年
4 谢俊彬 通讯员 周颖;铁路大提速为专列旅游发展助跑[N];中国旅游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安玉;环保要跟上旅游发展步伐[N];山西日报;2001年
6 通讯员 张莹;云龙县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旅游发展[N];大理日报(汉);2011年
7 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 Gerald Kenyon博士;休闲——促进旅游发展的动力[N];中国旅游报;2001年
8 李玲;旅游发展再显优势首旅主业又攀新高[N];中国旅游报;2005年
9 记者 李智勇;上海锁定明年旅游发展目标[N];华东旅游报;2003年
10 记者 胡剑;突出文化特色 抓好项目推进[N];上饶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