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
【摘要】:
女性散文在九十年代的繁荣有目共睹,它忠实地记录了九十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日常生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女性主体建构。对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进行研究,就是要尊重并倾听女性自己的发言,着重发现阐释中国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和主体精神成长,进而探寻女性散文之于女性主体建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在借鉴西方主体性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语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女性主体观念贯穿始终,将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视为中国女性正面进行主体建构的有益尝试。在具体论述中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散文的理论空缺入手,在文本中发现理论的生长点,力求在研究思维上有所突破。
导言部分对九十年代女性散文发展状态和源流作以描述,同时对论文一些相关理论问题,如“女性散文”的界定、女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女性主体建构与女性经验、日常生活的关系等作以梳理辨析,为整个论述作铺垫。
正文部分分三章:
第一章《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建构》,针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认为女性散文“视野狭窄”的倾向,肯定女性散文思考视野的深广度。该章结合大量有代表性的作者及文本,着重从女性散文的历史政治反思、自然体悟和城乡经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女性如何实现对于自身作为社会主体的建构。最后又以筱敏为个案分析研究女性如何从女性经验出发,将女人与个人进行有效地结合,为女性散文树立一个思想的标高。这种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主体建构显示了女性对社会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程度。
第二章《个人生存领域中的主体建构》从女性作为一个具体的有性别的个体入手,探讨女性如何将主体建构落实在踏踏实实的一个个具体女人的生存上。该章分别从女性对男性的认识、母女间的对抗与认同、身体经验书写、女性日常人生意义的发现和对生老病死的思考等方面探讨女性散文对女性经验的敞开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