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克亚  
【摘要】: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按常住人口统计,2007年总人口为9360万人,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1%,其中乡村人口为6146万人,位居全国各省份农村人口数量的首位,比位居第二的四川省多912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8.4%。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口比例,给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目前,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比2004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少0.21亩,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人均5亩)的1/3。2007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958.33万人,其中当年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900万人,约占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48%。由于河南省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把河南省如此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把人口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这对河南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此外,促进河南省农村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农村人口压力,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动行为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许多学者关心和期待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为了保证获取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笔者在研究农村人口流动区域差异时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样本点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了从农民手中获得了第一手宝贵的、真实的资料,笔者通过个案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于2007年7月亲自到调研县市及村落并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走访,调查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特点;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应用了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前人留下的研究资料,为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以及对流出地经济的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的动机及主要影响因素数据,建立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法,初步得到了农村人口流动动因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流出地经济的影响等。 运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南省人口流动的动因、结构、制约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文章总结了国内外从经济方面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兼业理论、“推——拉”理论、预期收入假说、新劳动力转移理论等人口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构建了转型期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理论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对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过程和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对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的经济动因有了明确的认识。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自由发展观,笔者详细分析了河南省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状况和趋势。 通过对河南省流动人口认真仔细地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前提;农村人口流动受个体差异影响显著;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流动受务工地制度和政策制约;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决定意义;农村流动人口有效的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流动人口的回流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总之,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过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石保上;;国际金融危机与河南经济增长[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匡远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粮食安全的新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0年05期
3 赵乐东;;从统计学的视角看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J];经济经纬;2006年06期
4 杨亚丽;张翠菊;;重庆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5 苏卫东;山东人口流动特征、成因及其合理化的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靳玉洁;张蕾;;浅析近年来河北省人口流动的特征和原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5期
7 陈仁禹,闫国平;河南省人口流动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J];河南科学;2003年01期
8 梅福林;论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9 邱爱保;;人口流动对宜春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刘忠民;艾尼瓦尔买买提;吐逊克力木;;提高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几点思考[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2期
11 俞美丽;;19世纪末俄国的工业发展与人口流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2 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3 熊军红;;河南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J];天中学刊;2010年02期
14 雷茜茜;;对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浅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年09期
15 席雪红;;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6 唐守彦;张卫军;;武术馆校在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07期
17 柳百萍;;我国人口流动的经济因素分析[J];合肥教院学报;1999年02期
18 柳百萍;;我国人口流动的经济因素分析[J];合肥教院学报;1999年02期
19 艾丽颖;孟拥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稳定[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0 张杰;景军;吴学雅;孙薇薇;王存同;;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炜;;河南省发展创意产业的路径[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2 陈云;刘定平;冯晓燕;王湛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国玺;张谦智;;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及评价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6 夏保林;;新时期河南省城市化主要政策构思[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龚中;;双峰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8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巩前文;张俊飚;;对湖北省农民工输出与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罗英;;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3 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蔡晓陈;社会资本的经济分析[D];武汉大学;2007年
6 王爱民;河北省退耕还林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静敏;当代中国失业保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揭筱纹;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10 田洪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策法律促进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姗姗;京汉铁路与沿线河南经济变迁(190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慧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博;河南省地税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米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祖祺祎;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尹少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黄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原因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锋 冯浩然 杨文甫 崔光华;山乡涌动科技潮[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岳振;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已现多处断裂[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3 周天勇;怎样才能稳定、安全和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杨冠军;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5 许伟 付强强 记者 范志刚 范嘉欣;一次次攻克难点 一次次实现跨越[N];南昌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宁 通讯员 陈志勇;今年培训3500名涉农实用技术人才[N];湘潭日报;2009年
7 汪小勤 田振刚;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N];西藏日报;2002年
8 姜晓峰 马力伟;海伦“劳转”“流转”实现双赢[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9 温欣 添福 艺惠;员工外出旅游 老板悉数埋单[N];闽南日报;2008年
10 任相国 穆秀智 王砚才;“今年夏收不回家”[N];德州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