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按常住人口统计,2007年总人口为9360万人,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1%,其中乡村人口为6146万人,位居全国各省份农村人口数量的首位,比位居第二的四川省多912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8.4%。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口比例,给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目前,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比2004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少0.21亩,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人均5亩)的1/3。2007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958.33万人,其中当年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900万人,约占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48%。由于河南省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把河南省如此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把人口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这对河南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此外,促进河南省农村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农村人口压力,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动行为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许多学者关心和期待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为了保证获取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笔者在研究农村人口流动区域差异时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样本点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了从农民手中获得了第一手宝贵的、真实的资料,笔者通过个案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于2007年7月亲自到调研县市及村落并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走访,调查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特点;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应用了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前人留下的研究资料,为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以及对流出地经济的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的动机及主要影响因素数据,建立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法,初步得到了农村人口流动动因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流出地经济的影响等。
运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南省人口流动的动因、结构、制约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文章总结了国内外从经济方面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兼业理论、“推——拉”理论、预期收入假说、新劳动力转移理论等人口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构建了转型期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理论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对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过程和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对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的经济动因有了明确的认识。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自由发展观,笔者详细分析了河南省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状况和趋势。
通过对河南省流动人口认真仔细地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前提;农村人口流动受个体差异影响显著;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流动受务工地制度和政策制约;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决定意义;农村流动人口有效的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流动人口的回流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总之,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过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