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pH、温度双重敏感性胶束的制备及其对药物控制释放行为的研究

甘延长  
【摘要】: 近些年来,响应性胶束作为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响应性聚合物材料在生物材料领域之所以引起的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是由于它们本身对某些物理或化学刺激如温度、pH、离子强度、光、磁场和生物分子产生相应的回应从而可能实现在某一特定环境的智能控制释放。在众多的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当中,温度和pH敏感型的胶束被广泛的应用在药物载体研究方面。温敏性胶束主要是指在低临界温度(LCST)处会发生相转移的聚合物胶束,这种特性对于药物传载来讲具备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众多的温敏性聚合物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主要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这主要是由于PNIPAm的LCST为32?C,比较接近人的生理温度。本工作中,我们应用NIPAm和丙烯酸(AA)无规共聚,拓展了其在一定pH范围内的温度敏感区间,并以P(NIPAm–co–AA)作为温度、pH敏感段,合成了一系列多重响应性智能聚合物,表征了他们的结构,并研究了其胶束在不同条件下对模型药物叶酸(FA)的控制释放行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我们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和含羧基单三硫代碳酸酯偶合制备了PEG–CTA大分子链转移剂,用可逆断裂加成链转移(RAFT)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制备了三嵌段聚合物mPEG–b–P(NIPAm–a–AA)–b–PMMA。我们采用FTIR、1H–NMR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GPC测定了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目标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组装形成直径~120 nm的纳米胶束颗粒,我们详细的研究了负载FA胶束在不同条件下对FA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人体温度下,随着pH的降低,FA的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量就增大,这种温度、pH多重敏感性智能胶束有望应用于药物释放系统。 其二,我们采用RAFT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Amol%含量的P(NIPAm–co–AA),找出其LCST在癌变组织环境中接近人体温度的无规共聚物,使其与离子型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DMAEMA)和丙烯酸(AA)嵌段共聚,所得到的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以一定的比例复合成得到离子复合型胶束(PICMs),我们采用静态光激光散射(DLS)、电子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温度、离子强度和pH值对PICMs尺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至PICMs的LCST时,其粒径减小,当继续升高温度超过其LCST时,PICMs开始聚集并沉淀出来;当升高溶液pH8.0或降低pH4.25时,PICMs结构发生膨胀直至破坏;PICMs的粒径随着溶液离子强度(Ic)的增大而增大,当Ic增大至1.2M时,PICMs完全解离。这些特性使得负载FA的PICMs在较低pH值和较高离子强度下释放的较快和较多,而癌症组织环境较正常环境的pH低、Ic高和温度高使得PICMs能够实现对癌变组织的靶向智能释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晖,丁平田,王绍宁,邓意辉,郑俊民;聚合物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10期
2 张宏娟,张灿,平其能;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用载体的研究与应用[J];药学进展;2002年06期
3 张伟伟;用于治疗癌症的聚合物药物涂层[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3年05期
4 朱建华;周敬堂;;聚合物胶束在医药领域中的新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33期
5 张晓君;王东凯;韩晓;;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09年03期
6 张永;涂家生;沈雁;杨小燕;;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季冬英;吴琼珠;平其能;;PLA-mPEG的合成和多西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的制备[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庞国棉;朱亮;李远达;;5-氟尿嘧啶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的胶束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常靓;李娟;;胶束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年07期
10 褚洪雨;陈志明;;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载药体系的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8年05期
11 高鹏;;鬼臼毒素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胶束的制备[J];江西中医药;2010年02期
12 荣利;张彦焘;胡巧红;;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年S1期
13 王永中,方晓玲;聚合物胶束作为肿瘤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5年10期
14 陆彬;;胶束给药系统及其进展(下)[J];中国药师;2006年05期
15 黄健;高春生;梅兴国;;胶束纳米载体在药物投送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7年06期
16 张悦;于奡;王永健;;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和基因载体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8年05期
17 张永;张媛媛;徐康康;;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年04期
18 李远达;朱亮;;聚合物胶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年08期
19 郎轶咏;姜同英;王思玲;莫凤奎;;喜树碱/聚天冬氨酸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8期
20 王晓蕾;刘晨光;;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及其在抗癌药物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玲;孙晓辉;陈华兵;朱艳红;徐辉碧;杨祥良;;聚合物胶束细胞摄取的膜融合机制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何月英;林伟锋;张娟;陈圣福;;温度响应型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聚磺酸甜菜碱类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杜姣姣;郭鑫;廖立琼;刘立建;;基于脂肪族聚碳酸酯和β-环糊精衍生物的超分子聚合物胶束体系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乔增莹;黄潇楠;杜福胜;李子臣;;用于药物载体的温度/酸双响应的聚合物胶束及囊泡[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孙进;刘艳华;何仲贵;;基于叶酸和CD44受体双靶向的双亲性透明质酸自组装聚合物胶束新型给药系统的构建及评价[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9 陈道勇;江明;;聚合物粒子的结构、形态及其聚集行为的调控[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10 高光辉;张会轩;Doo Sung Lee;;具有pH敏感性聚合物胶束用于双重分子成像[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玲;PEG-b-PLA聚合物胶束与多孔硅纳米粒的细胞学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金洁;新型聚合物刷及可反应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D];南开大学;2012年
3 陈汉;长循环靶向性载药胶束的构建及其细胞水平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薛玉志;超低渗透钻井液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段晓品;刺激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中的应用[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6 郑程;以聚乙二醇为亲水链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自组装及其药物传递系统[D];浙江大学;2009年
7 徐建平;磷酸胆碱基细胞膜仿生界面的构建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徐凌云;载雷公藤内酯PEG-PLA聚合物胶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万顺;多重环境刺激响应的多糖基全亲水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何月英;羰基官能团化聚己内酯共聚物合成、表征及其体外释药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达;5-氟尿嘧啶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抑制肿瘤活性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2 刘超宇;氧化还原敏感和肿瘤靶向聚合物胶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张云;肿瘤靶向和环境响应性多臂聚合物胶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于克炜;多西他赛聚合物胶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荣利;肝靶向半乳糖化棕榈酰壳聚糖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6 于川茗;硫酸软骨素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冒华健;Cypate聚合物胶束用于肿瘤成像与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王磐;功能化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1年
9 徐艳敏;还原敏感性界面交联的可降解聚合物胶束用于阿霉素的释放[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狄克;紫杉醇的PEG-壳聚糖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白毅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审评中心提供;防治肿瘤,新型给药系统有望大显身手[N];中国医药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