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磁性和光学特性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摘要】:
纳米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满足单一组分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用途的需要。由于其具有奇异的光、热、电、磁和催化等性质,而成为当今高新技术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使用金属前驱体(乙酰丙酮合铁、醋酸金),采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通过一罐微乳液法(或改进的)制备了几种铁金纳米复合材料,包括FeAu合金型和Fe3O4/Au核壳型纳米复合颗粒。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UV-Vis)等作为主要的分析表征手段,对纳米材料的大小、形状、粒度分布、结构、磁性和光学等化学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以油胺、油酸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球形单分散的FeAu纳米粒子。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了FeAu的合金纳米粒子的合金结构,具有粒径小(~5.6nm)、单分散性的特点;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证实了FeAu纳米粒子的光学特性,与粒径大小相近的金纳米粒子相比,其吸收峰红移,有吸收谱带拓宽现象。
2、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的PVP包裹的FeAu纳米粒子。红外吸收光谱显示PVP分子结合在纳米粒子的表面;通过对纳米粒子的外貌和形态分析,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1.3 nm;通过磁性(VSM)表征,PVP包裹的FeAu纳米粒子在室温下显示软铁磁性,具有较小的矫顽力(~40Oe);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在~546 nm处。
3、采用一罐微乳液法合成了PEO-PPO-PEO共嵌段聚合物包裹的兼具磁性和光学性质的多功能FeAu合金纳米粒子。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有效地控制了纳米粒子的大小、磁学和光学性质。红外吸收光谱显示PEO-PPO-PEO分子结合在粒子的表面;通过TEM对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态进行了分析;通过磁性表征,PEO-PPO-PEO包裹的FeAu纳米粒子在室温下接近超顺磁性;由朗之万方程处理的磁滞回线,合理解释了粒子双峰分布;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在~560 nm处;通过改变前驱体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率,发现随着表面活性剂量的减少,FeAu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增加,其它一系列性质也发生明显改变。
4、采用改进的两步还原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PVP包裹的单分散的Fe3O4 /Au纳米粒子。透射电镜(TEM)和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了Fe3O4 /Au的核壳型结构。UV-Vis测定显示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光学活性,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显示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磁化率。
|
|
|
|
1 |
梁玉华,陈滇宝,郭秀光,张阳,唐学明;丁二烯聚合铁系催化剂的磁性分析[J];应用化学;1990年06期 |
2 |
刘旭波,肖耀福,史或芳;Nd_4Fe_(77.5)B_(18.5)纳米晶合金的组织和磁硬化方式探讨[J];中国稀土学报;1997年03期 |
3 |
乐精华;铸造不锈耐酸钢的磁性分析[J];阀门;1997年01期 |
4 |
刘建;;18-8型不锈钢焊接接头产生磁性分析[J];杭氧科技;2000年01期 |
5 |
蒋文利;首钢矿山尾矿再选回收生产实践[J];中国矿业;1999年S4期 |
6 |
吕庆荣;方庆清;刘艳美;李雁;王伟娜;尹萍;;水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针状纳米颗粒及亚微空心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7 |
李淑艳;周铁宾;崔长志;;南芬选矿厂一段磨矿分级沉砂抛尾的可行性研究[J];本钢技术;2011年02期 |
8 |
李来风;邢中枢;张细汉;;用磁性分析法精确测定Ce在a-Fe中的固溶度[J];物理测试;1993年02期 |
9 |
班恩军;卷绕铁心的切割间隙与导磁胶补偿[J];航天制造技术;1990年05期 |
10 |
王永飞;李巧玲;景红霞;;柠檬酸法合成纳米SrFe_(12)O_(19)的工艺分析及磁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8期 |
11 |
李雁;方庆清;刘艳美;吕庆荣;尹平;;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o_(0.7)Fe_(2.3)O_4纳米晶薄膜结构与磁性[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2 |
王世道,戴礼智;钒对Fe-Si合金有序相分解和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1985年06期 |
13 |
常慰祖;吴危杭;;用磨层磁性分析法研究渗碳层中残余奥氏体的分布[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0年04期 |
14 |
韦俊,陈洪;自旋分别为1/2及3/2的双层铁磁薄膜磁性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5 |
韩组康;何龙年;;中国化学家对于分析化学的贡献 物理化学分析(下)[J];化学世界;1953年12期 |
16 |
翁汉源;;关于磁性铁占铁率代替传统磁性率划分矿石类型的探讨[J];武钢技术;1976年04期 |
17 |
秦家银;王广君;;稀土永磁R_2Fe_(14)B的结构和磁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
18 |
黄旭日,李泽生,李伯符,孙家钟,韩秀峰,金汉民;稀土化合物Y_(1-x)Gd_xCo_5的磁性分析[J];中国科学B辑;1994年06期 |
19 |
黄旭日,肖兴才,李泽生,孙家钟;稀土化合物Ho_2Co_(14)Fe_3的磁性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4期 |
20 |
翁汉源;;也谈应用磁性铁矿占有率代替磁性率的看法[J];金属矿山;197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