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摘要】:2004年8月底,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我国政府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了2006年6月10日,我国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感受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过去快五年了,此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程度也越来越加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传统武术的发展尤其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一大批老拳师相继谢世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不得不一再减缩,流传下来的优秀拳种数量也在不断退减;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是说传承人,因为他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的传递者也是重要的延续者,他承担着对传统武术文化和运动技能的传播以及发扬光大。所以说传统武术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才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愈走愈远。但是,伴随着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竞技武术成为现代体育园林中的一枝重要的奇葩,为奥运争光、全民健身和武术产业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味地追求“高、难、美、新”的艺术美感和难度系数较高的技术发展方向,虽然能给人们产生眼前一亮的兴奋,但是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那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发展和传承的前景了吗?诚然,近年来,竞技武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中又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如何能使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发展它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历史的激流中奋勇而起呢?如何更好恰当地处理好与竞技武术繁纷复杂的关系?本研究立足于文献资料,尊重事实,对一些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学校、学生以及演武者进行了访谈,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传统武术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遭遇濒临消失的地步,由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传承人因为得不到重视而转业。二、传统武术的传承制度往往是过于狭隘,以“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登记关系”的传承方式,“秘而不传”、“传儿不传女”等等观念,导致许多优秀拳种随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三、在学校教育中,毫无文化内涵和攻防技击含义的武术教学,使学生对武术也产生了“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四、如何恰当找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缺乏相互和谐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如何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和谐发展是目前对传统武术保护工作的关键。五、国外练习者对传统武术的喜爱程度很高,如何做好宣传工作是我们的任务。六、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合理渗透。
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到至今的确是由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如何能更好地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能继承和发展呢?因此,本研究经过诸多的调查和研究对此进行了一些调适:
一、建立传承人档案,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二、加强政府和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三、加强传统武术的科学理论研究。四、给传统武术创建一定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