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镍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以及电性能的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镍氢电池正极材料氢氧化镍的发展现状、合成方法;以及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等类石墨烯的发展现状以及合成方法、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着重研究了电解氧化石墨烯和化学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以及作为掺杂剂与氢氧化镍共沉淀合成复合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的新方法,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以石墨片为阳极,镍片为负极,二次蒸馏水为电解液,通过电解的方法可以得到分散性较好的氧化石墨乳液。电解法制备的氧化石墨乳液与用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相比,具有制备简单、分散性好和纯度高以及绿色环保的优点。用水合肼还原得到的氧化石墨烯乳液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与稳定性。
(2)掺杂电化学氧化石墨烯和Hummers化学法氧化石墨烯的氢氧化镍的结构和形貌仍然与纯氢氧化镍相同,氧化石墨烯以无定型形式嵌入和包覆在氢氧化镍晶粒中。电化学阻抗研究表明:掺杂电解氧化石墨烯的氢氧化镍电极可以降低电荷的迁移电阻和提高离子的扩散速率。充放电实验研究表明;掺杂少量的电解氧化石墨烯的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优良,在0.2C、5C和10C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326.8mAh/g、206.4mAh/g和179.3mAh/g,显示出了优越的高容量和高倍率性能。
|
|
|
|
1 |
肖敏,杜续生,孟跃中,张世震;新方法合成导电聚芳双硫醚/石墨剥离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2 |
杜续生,肖敏,孟跃中,Hay A S;新方法合成聚芳双硫醚/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3 |
;美科学家设计出简便快速的纳米电线制造方法 只需加热即可将氧化石墨烯转为导电物质[J];光机电信息;2010年06期 |
4 |
黄颖霞;周宁琳;李利;刘颖;魏少华;沈健;;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5 |
黄萍珍;莫羡忠;;聚合物/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09期 |
6 |
连锦明,童庆松,郑曦,胡光辉,王水菊;电解氧化法膨胀石墨形成机理研究[J];化学研究;2000年02期 |
7 |
李波;邹艳红;刘洪波;;Ni/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07年04期 |
8 |
程顺喜;马文石;;磺化聚醚醚酮/氧化石墨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9年03期 |
9 |
夏娟;唐定兴;;氧化石墨片层中含氧官能团的探讨[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0 |
古玲;赵建国;孙占国;李江;郭永;;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负载抗感染药物的研究[J];纳米科技;2011年02期 |
11 |
李永锋;刘燕珍;杨永岗;温月芳;王茂章;;L-半胱氨酸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2期 |
12 |
杨永岗;陈成猛;温月芳;杨全红;王茂章;;氧化石墨烯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J];新型炭材料;2008年03期 |
13 |
雷芸;张科;潘群;邹琴;袁继祖;;石墨烯载钴材料的制备[J];硅酸盐通报;2011年01期 |
14 |
;文摘[J];炭素技术;2008年05期 |
15 |
黄桂荣;陈建;;化学分散法制备石墨烯及结构表征[J];炭素技术;2009年04期 |
16 |
;炭素专利[J];炭素技术;2009年06期 |
17 |
;石墨烯纳米抗菌材料研究获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7期 |
18 |
;石墨烯纳米电路技术获得新进展[J];技术与市场;2011年02期 |
19 |
征茂平,金燕苹,夏金童,陈宗璋;氟化石墨的制备及表征[J];机械工程材料;1999年06期 |
20 |
连锦明,童庆松,陈前火;膨胀石墨形成过程电子显微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