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层状陶瓷Ti_(n+1)(Sn_xAl_(1-x))C_n(n=1,2)材料特性的理论研究
【摘要】:近年来,三元层状MAX相材料由于其既有传统陶瓷材料的优良性能,如高温下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又有金属材料的完美特性,如抗热震、易加工、较高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等,因而又被称之为——金属陶瓷,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MAX相陶瓷材料的发现不过短短数十载,却也取得了斐然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此类新型材料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MAX相陶瓷材料合成纯度的提高,二是MAX相陶瓷材料性能的强化改善,三是新MAX相材料的合成),而本论文中所研究的只是其中一种——MAX相材料性能的强化。在本论文中,通过对Ti_3AlC_2和Ti_2AlC晶体中Al元素位置进行Sn替代掺杂构建出Ti_3(Sn_xAl_(1-x))C_2和Ti_2(Sn_xAl_(1-x))C固溶体结构模型,并采用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计算系统的对比研究了随着Sn原子掺杂浓度变化(即x值从0、0.25、0.5、0.75到1,每次取值间隔0.25变化),该固溶体体系的结构特性、相位稳定、电子结构、力学性质、热性能、晶格热导率以及光学性质等特征变化,计算结果表明:Ti_3(Sn_xAl_(1-x))C_2固溶体具有金属性,都是热力学和力学稳定的脆性材料;Sn原子掺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当Sn原子掺杂浓度为0.75时有最大的体积模量,而掺杂浓度为0.5时有最大剪切模量。此外,Ti_3(Sn_xAl_(1-x))C_2固溶体都具有较高的熔点和德拜温度,其中Ti_3AlC_2、Ti_3(Sn0.25Al0.75)C_2和Ti_3(Sn0.5Al0.5)C_2在室温下的晶格热导率均能达到40 W/(m·K)以上,是良好的导热性材料。同时,Ti_3(Sn_xAl_(1-x))C_2固溶体在低能量范围内具有高度的各向异性,而Ti_3(Sn_xAl_(1-x))C_2(x=0.25,0.5,0.75)在5.0-9.5 eV能量范围以及Ti_3AlC_2和Ti_3SnC_2在10.0-16.4 eV的能量范围内出现的较高的反射系数,是有前途的好材料。Ti_2(Sn_xAl_(1-x))C固溶体体系是热力学和弹性稳定的,同时都是脆性材料。论文中,利用Slack方程通过温度T计算了Ti_2(Sn_xAl_(1-x))C固溶体体系的晶格热导率,并利用Clarke方程计算了该体系的最低热导率。此外,还计算了Ti_2(Sn_xAl_(1-x))C固溶体体系的德拜温度和熔点,计算结果显示该体系材料均有着相对较高的德拜温度和熔点,并有着相当良好的导热系数。
|
|
|
|
1 |
张飞鹏;段坤杰;曾宏;张久兴;;Ba/Ag双掺杂对Ca_3Co_4O_9基热电氧化物热传输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3年18期 |
2 |
邢进华;一维纳米线的热学性质[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2期 |
3 |
金庆华,王平基,丁大同,王鼎盛;金属铝中层错能的缀加球面波法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1992年10期 |
4 |
郑传庆;林洁;解研;刘绍军;;高压下第一性原理计算中铜的芯价态划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5 |
肖鹏;;Sr_2Mn_2CuAs_2O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6 |
张召富;周铁戈;左旭;;氧、硫掺杂六方氮化硼单层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
7 |
杜世萱;高鸿钧;;功能分子结构的组装和单分子物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扫描隧道显微学(I)[J];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
8 |
于冬琪;张朝晖;;带状碳单层与石墨基底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
9 |
吴杨;赵登冰;金庆华;王玉芳;李宝会;丁大同;;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0 |
谭世勇;赖新春;黄理;张永彬;;铀的弹性、能带结构和光学常数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1 |
刘本琼;谢雷;段晓溪;孙光爱;陈波;宋建明;刘耀光;汪小琳;;铀的结构相变及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3年17期 |
12 |
刘学杰;张素慧;姜永军;任元;谭心;;单粒子在金刚石(001)表面吸附与迁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人工晶体学报;2014年03期 |
13 |
唐新峰,陈立东,王军,罗派峰,张清杰,後藤孝,平井敏雄,袁润章;R_yM_xCo_(4-x)Sb_(12)化合物的晶格热导率[J];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14 |
罗赞继;殷士端;阮圣央;唐代维;;Bi_2Te_3的杂质微分凝对温差电性质的影响[J];科学通报;1966年09期 |
15 |
李林;姚兰芳;王硕;许瑞清;田琳琳;方学玲;;钕掺杂锐钛矿二氧化钛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
16 |
陈春彩;黄整;陈波;梁方艳;刘伟歧;杨英;王红艳;;金属铜的晶体结构与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年05期 |
17 |
韦玮;朱永;林成;田莉;许祖稳;农金鹏;;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掺杂柔性黑硅吸收光谱特性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4期 |
18 |
张向超;杨华明;陶秋芬;;TiO_2基纳米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的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08年01期 |
19 |
刘永刚;宋绵新;边亮;孟川民;;高压下NaI弹性常数与声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英文)[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20 |
王婷婷;李根全;卢成;李勇;;氧化镉高压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