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摘要】:骨盆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其发生率虽少于四肢和脊椎骨折,但其并发症较为多见,死亡率高,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比后二者高约40%左右。有统计报道称骨盆骨折病例约占骨折病例的4%,其中30%的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增多,骨盆骨折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高。垂直不稳定型骨折是骨盆骨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占骨盆骨折的17%至30%,在临床处理中争议颇多,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
以往对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如牵引、骨盆悬吊和石膏固定等方法,致残率约为50%—60%。80年代以来,对骨盆骨折广泛开展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近20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内固定手术已成为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复位、固定骨折,恢复骨盆的解剖形态和近似正常的骨盆力学性能,对提高疗效和改善后期功能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克服了保守治疗及外固定治疗复位不良、力学强度不足、长期卧床和远期并发症高的缺点。目前骨盆后环内固定技术有:①骨盆钢板固定。②松质骨螺钉固定。③骶骨棒固定。④“π”棒和TOS术式。各种内固定术式在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中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及其限制性。我们受TOS固定理念的启发,改良了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并为此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课题共分为三个部分:1.静力位下骨盆的正常生物力学研究;2.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3.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静力位下骨盆的正常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静力位正常骨盆在垂直载荷下的生物力学情况,为骨盆骨折各种力学测试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5具成人骨盆标本应用应变电测法,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对正常国人骨盆应变分布、刚度及位移进行测定,采集8个反复1500N载荷情况下骨盆的各个部位的应变值进行比较。结果:骶髂关节处应变最大,骨盆能承受3000N以上的载荷,在8次1500N的反复载荷下,骨盆的刚度和应变未出现明显改变。结论:骶髂关节处为骨折的好发部位,极限失效点应在3000N以上,1500N的垂直载荷位于骨盆的弹性区间之内。
第二部分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不同种类的固定方式对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进行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测试,包括垂直载荷下骨盆局部的应变、局部分离移位和整体刚度。方法:8具成人骨盆标本,造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 C型),按照随机的顺序对各具骨盆标本进行以下内固定:①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②骶髂螺钉固定③TOS术式固定,并测试各种固定方式的刚度及骶髂关节处局部分离位移,同时比较各种不同固定方式骶髂关节及弓状线处的局部应变,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与TOS术式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在整体刚度与局部分离位移之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项数据显著优于骶髂螺钉固定,有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应变改变符合各种固定方式的力学构象。结论: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生物力学性能良好。
第三部分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利用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特性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了改良钉棒系统的固定,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由垂直方向的腰骶钉棒固定系统及横向的钉棒固定系统组成。病人随访12-18个月。比较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期的X-ray,评价骨盆骨折的愈合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来测试术后患者康复情况。结果:18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3-6月全部愈合,未出现再骨折、复位后位置丢失、畸形愈合、皮肤坏死、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肢体短缩及跛行等并发症。5例患者诉偶尔性腰背部疼痛,4例患者诉偶尔大腿前外侧过电样疼痛,2例患者诉腰骶部可触及椎弓根钉尾端。通过平均14.3月的随访,对客观症状进行Majeed评分,16例患者术后1年功能为“优异”等级,2例患者术后功能为“好”等级。结论: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式。
|
|
|
|
1 |
杨军林,孙鸿涛,肖学军,彭成宏,肖进,费志军,王宏,朱青安,欧阳钧,阮默,钟世镇;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1期 |
2 |
郭延章,杨德勇,李光宪,郭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年01期 |
3 |
何为群;脊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年12期 |
4 |
李恩峰,李子涛,谷振光,沈立文;椎弓根钉配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5 |
陈忠华;郭惠珍;何生;;椎弓根钉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和滑脱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6年06期 |
6 |
谭远超;杨永军;张卫;朱正兵;;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失稳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年01期 |
7 |
刘涛;冯世庆;马信龙;郑永发;王沛;;实时导航监测在胸腰椎椎弓根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22期 |
8 |
曹学伟;;椎弓根钉钩板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12期 |
9 |
陈莉;程坤;;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16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8期 |
10 |
韩涛;刘宏志;胡彦标;;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6期 |
11 |
牛广新;王晓峰;修海军;刘守东;孙瑞轩;白洪涛;;应用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年12期 |
12 |
梁亮科;关宏刚;曹正霖;;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0年32期 |
13 |
栗向明;宋梅;姬凌飞;王传生;;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21期 |
14 |
王春;林永绥;刘成招;刘清平;吴李勇;林锦;何晓宇;;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疗效评估[J];颈腰痛杂志;2011年04期 |
15 |
石争利;;经后路AF钉复位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S2期 |
16 |
袁九安;何明芳;;Dicks椎弓根钉加“H”型自体植骨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并截瘫24例[J];四川医学;1994年04期 |
17 |
殷潇凡;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0年02期 |
18 |
黄建鸿;;Dick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广西煤炭;2001年Z1期 |
19 |
卢永辉,董伟强,白波;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的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09期 |
20 |
陈鹏;朱国兴;;后路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