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养老社区的服务、运营与培育研究

周娟  
【摘要】:养老社区是在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随着保险资金获准投入其中,可以预见养老社区在我国将会达到发展期。但从国内的理论界来看,针对养老社区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的主线就是针对养老社区的相关理论开展的。从研究的框架来看,我们选取了三个视角,第一,从微观层面来看,从养老社区的社会需求出发,来探讨养老社区的服务提供。第二,从中观层面来看,从养老社区的经营者角度出发,探讨了养老社区的运营和治理问题。第三,从宏观层面来看,选取了逆向抵押贷款这一机制问题,探讨了养老社区的相关促进措施。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得出几个结论,首先,从社会需求出发,我国养老社区提供的服务应包括基本服务、社区服务、居室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四大类。其次,根据资金来源、品牌、产业分析、SWOT分析和竞争者分析的不同,经营模式可以分别采用大型社区式、饭店旅馆式、自理式、连续性照护退休社区式(CCRCs)等四种模式。在社区治理中,通过分析养老社区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学术界四个治理网络,提出通过改善养老社区的资源依赖、价值理念及法规制度三个层面来提升养老社区的组织自主性。最后通过选取逆向抵押贷款这一机制对于养老社区的影响,来分析宏观管理对于养老社区培育的影响。 养老社区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与养老社区相类似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个新鲜事物。因此,本文在研究中注重对于国际经验的借鉴。首先,本文在第一章中对养老社区进行了界定和文献综述的整理,使读者了解到养老社区及其相关研究的概貌。第二章中本文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入手,设计问卷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进而针对个体的服务需求在第三章中提出对养老社区的服务项目设计,这两章可以看做是对于养老社区的微观视角的研究。根据问卷分析,同时通过审视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养老社区的服务可以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服务、社区服务、居家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并提出了具体的服务项目。 总体而言,养老社区的基本服务应包括健康医疗服务、心理卫生服务两个方面。在健康医疗服务中,我们介绍了它的意义,运用老年学的理论分析了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养老社区做为一个单独的主体,它的健康医疗服务应建立起社会和社区的网络互动机制,从而为社区成员提供和接受服务形成可能。在心理治疗服务中,本文通过探讨适应于老年人的心理治疗模式,通过转移和反转移等手段来提升社区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服务比较庞杂,在本文中将其总结为以下几大类:社区老年中心的服务,通过讨论社区老年中心的设立哲学来探讨设立标准;通过准备退休服务,这样一个“期待的社会化”的过程,可以为个人提供重新思考人生方向的机会以维持角色转换的延续性,可以缓和变迁所带来的不连贯以使得人们更能掌握未来;通过为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建立保护老年业主的法律服务机制。 居家服务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老年住宅的研究。主要讨论的是老年住宅的设计,并对住宅服务的边界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居家服务的另一大内容就是居家照顾服务。居家照顾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居家照顾服务的社会角色。居家服务使老人得以留在社区中,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老年人疾病、残障痛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协助他们继续维持原有角色,增强生活技巧与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长期照护服务中,包括成人日间照护服务和临终服务。成人日间照护服务与居家照护最大的不同,是它以社区为基础,目的在支持老人及其照护者。临终服务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尊严死和临终关怀等。 第五章的“养老社区的运营”和第六章的“养老社区的治理”,则从中观的层面探讨了养老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它应如何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和战略方向,采用不同的养老社区的运营模式和治理方式。在中国养老社区的运营策略研究中,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基础、策略定位、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等主题,对中国五家养老社区的经营模式作深入性的分析与探讨,并采用质性的多个案研究方法,经由多资料来源分析验证,研究养老社区的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以深度访谈方法,访问国内五家养老社区的经营者,研究养老社区的运营模式,结果发现经营者会针对本身的优劣势及外部的环境因素,来拟定运营策略,并最终决定其采用的运营模式。外部环境从总体环境、产业生命周期、成长机会分析、经营环境,内部环境从企业核心价值、资源基础论、核心竞争力来分析,最后根据内外部的综合分析来拟定运营模式。 我们把运营模式可概分为大型社区式、饭店旅馆式、自理式、连续性照护退休社区式(CCRCs)等四种模式。虽然养老社区还有一些其它种经营模式,但上述四种为目前较具规模、成熟及定义较为明确的运营模式。根据我们的访谈,可归纳出企业选择运营模式的因素及考虑,但仍有些经营者因理念因素的影响,而不去考虑到外在因素影响。同时从访谈整理中,归纳企业在面对各项构面下的对策。根据本研究访谈整理,影响运营模式的组织内部因素主要:资金来源,口碑、品牌,民情,独特价值,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自我分析。其中前五项被多数访谈社区经营者所提及。影响运营模式的组织外部因素主要有:产业生命周期,总体环境分析,产业分析,消费者分析和竞争者分析。上述这五项都被所有访谈社区所提及。影响运营模式的战略因素主要有:营运模式,规模大小,策略联盟和市场细分。上述这四项被所有访谈社区提及。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并非每一个养老社区都拥有相同丰富的资源,策略定位也会受到资源多寡而有不同,经过资料整理分析,中国养老社区的经营模式还是以自理式型态居多,少量多样且有针对特定客户的经营方式,并通过战略联盟提供其它相关服务,并且发展自己独特的价值。 中国政府部门推广的社会服务社会化政策,也运用到老人照顾的相关服务中。在推行养老社区照顾政策时,整个政策的治理网络呈现怎样的模式,是本研究所要进行探析的一部分。由于养老社区中的主要执行单位就是社区本身,在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社区照顾网络治理中,信任其实是最为核心的价值,也是组织运作的基础所在。信任的建构对于网络的互动过程有其影响之所在,因此,本研究在对于养老社区照顾网络的信任建构剖析前,需对于社区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学术界所建构出的治理网络进行剖析,以了解社区与各部门间的互动模式;了解养老社区照顾的治理网络后,再分别针对社区与四部门间的互动形式,探析如何建构社区与四个部门间的信任关系,探讨如何通过信任的建构,增进社区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学术界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提出养老社区应增进自主性治理战略,通过平衡与网络中行为者的互动关系、逐步减低对政府的资源依赖、不汲汲于资源发展、提升社区组织对资源进入决定权四个方式,可以提升养老社区的治理自主性。 第七章中“养老社区的培育”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法,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中以逆向抵押贷款为一点来讨论政策对于养老社区的影响。本文之所以选取了逆向抵押贷款制度做为养老社区的培育的一个观察点,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保险资金管理中,允许保险资金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设养老社区;另一方面,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老年人拥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最高。而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中,资金问题往往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如何利用金融工具,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帮助是金融业也是养老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逆向抵押贷款对养老社区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如果期初养老需求者有现金500000元,在养老社区中买入一处价值50万元的房产,我们以其逆向抵押贷款所得金额支付其养老社区中的养老费用,则其每月将获得4598.66元的养老费用;如果不采用逆向抵押贷款方式,则以养老社区为形式的养老成本为974784.52元。其门槛将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如采用逆向抵押贷款,其对利率、房价的变化率和预期养老时间都有比较高的敏感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养老社区能否成为未来中国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乐园,承担起中国居家养老和政府机构养老之外的重要补充,还有待我们的政府、企业、机构、组织和个人共同的推进。希望中国可以早日建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让我们的父辈可以安享晚年,让每个公民能够欣然生活与成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青岛市市南区——拓展社区照料空间满足养老多样化需求[J];社会福利;2005年07期
2 葛永红;王亮;;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J];经营与管理;2009年04期
3 秦欣;高志新;;社会工作对社区养老的介入[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21期
4 张晓文;;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08年02期
5 崔张丽;;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
6 吴燕民;金岩;;社区养老的可行性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刘菲;;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J];北方经济;2007年16期
8 陈淑君;;黑龙江省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19期
9 顾立;;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南方论刊;2010年08期
10 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11 田广;颜婷婷;郭俊丽;;浅析我国居家式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12 高峰;;“三问”香港社区养老模式[J];老友;2011年05期
13 朱明元;;关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14 严冬兴;;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江南论坛;2008年09期
15 陈淑君;公大勇;;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6期
16 刘玉霞;;油田企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07期
17 高峰;;香港社区养老模式一瞥[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年04期
18 池晓鸣;;银发浪潮下的养老方式探析[J];文教资料;2006年23期
19 秦培艳;;社区养老模式多元化探析——以南京市为例[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年01期
20 陈友华;;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改善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J];红旗文稿;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陈晓东;;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探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付卉;曹世燕;;构建和谐社会——浅谈社区养老服务[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刘辛;;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调查研究[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4 贺小琴;;社区养老服务站好处多[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年第4期(总第84期)——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与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文选[C];2010年
5 胡莹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思路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丽萍;;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以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友华;孔祥勇;王世清;应启龙;;提高居家养老生活质量——南京市白下区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8 贺翠莲;贺建琴;;城市居民养老调查[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3期(总第87期)[C];2011年
9 ;关于咸阳市人口老龄化情况的调查与建议[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年第4期(总第84期)——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与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文选[C];2010年
10 三明市老年学学会调研组;蓝建英;;三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三)——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五——“空巢老人”问题[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修宏方;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张旭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雯雯;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洪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霍慧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安洋;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邱磊;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桦林;公民社会视野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周睿;济南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新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及对策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畅;构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肖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析[D];南昌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军;我市首家“三位一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N];大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雪梅 郭铭华;田在玮委员建议 鼓励物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N];黑龙江日报;2011年
3 记者 朱桐 韩丽平;哈尔滨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记者 文艳;5年后我市将新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450个[N];西安日报;2011年
5 记者 白诚颖;2015年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N];玉溪日报;2011年
6 记者 王海燕;海淀建起社区养老服务圈[N];北京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陈澄 陈春裕;走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N];江苏经济报;2011年
8 张国全;多层次养老服务让老人生活得更好[N];中国社会报;2009年
9 记者 吴高斌 通讯员 樊华厦;地质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全市[N];黄石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丹容 见习记者 朱帆;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N];温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