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双时相扫描用于食管癌的研究及其机制
【摘要】: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双时相扫描应用于食管癌的研究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双时相扫描技术对食管癌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评价其在食管癌临床诊疗以及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34例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入组。术前均行双时相18F-FDG PE/CT检查。静脉注射18F-FDG后约65±9 min开始扫描,所有患者接受两次扫描,以胸部水平计,平均间隔时间为67±8 min。双时相PET/CT获取前后两次图像的SUV分别以SUVearly和SUVdelayed表示,延迟指数(RI)计算公式为:(SUVdelayed- SUVearly)×100/SUVearly.单、双时相PET/CT分别以SUVearly≥2.5、SUVearly≥2.5且RI≥10作为良恶性鉴别标准作如下判断:1、分别勾画食管癌原发灶GTV,所得纵轴的长度分别记作Learly、Ldelayed,二者进行定量比较,并以术后病理标本的长度(Lpath)为金标准进行验证;2、对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进行良恶性评价,并根据术后病理验证PET/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比较单、双时相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
结果:1、病理检测肿瘤的平均长度(Lpath)为47.6mm±21.4mm, PET/CT检测肿瘤的平均长度:Learly% 48.3±23.1mm, Ldelayed为47.9±20.8mm。与Lpath比较,Learly (P=0.8973)、Ldelayed(P=0.9534)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Ldelayed较Learly与Lpath更为接近,但Learly与Ldelayed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404);2、28例患者切除的354组淋巴结中的71组病理证实为转移灶。SUVearly≥2.5且RI≥10为双时相PET/CT的良恶性鉴别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73%(63/71),91.87%(260/283),91.24%(323/354),97.01%(260/268)和73.25%(63/86),SUVearly≥2.5为单时相PET/CT良恶性鉴别标准时其以上各值分别为:76.06%(54/71),85.16%(241/283),83.33%(295/354),93.41%(241/258)和56.25%(54/96)。两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阴、阳性预测值比较,P值分别是0.047,0.012,0.002,0.052和0.017。
结论:1、18F-FDG PET/CT双时相扫描测量食管癌原发灶纵轴的长度与单时相18F-FDG PET/CT的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与肿瘤的实际长度更具一致性趋势:2双时相18F-FDG PET/CT技术用于食管癌评价区域淋巴结时,可提高单时相18F-FDG PET/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
第二部分XIAP基因在食管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与FDG摄取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XIAP基因在食管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其在食管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探讨XIAP基因、FDG摄取水平等与食管癌的增殖等生物学特性之间是否具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现实参考价值指标。
材料与方法:分别运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34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原发灶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XIAP mRNA与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XIAP蛋白和PCNA蛋白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标本S期细胞比例(SPF)、DNA指数(DI)和凋亡指数(AI)。观察以上指标与临床病理因素和FDG摄取水平(SUVmax)等之间的关系。
结果:1、XIAPmRNA、蛋白在食管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其在不同性别、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本研究所设定的不同年龄、原发瘤、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组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G1-G2组(66.7%)相比,G3-G4组(93.4%)XIAP蛋白的高表达有增高的趋势(P=0.0901)。XIAP蛋白表达与PCNA蛋白表达中度正相关(rs=0.541,P=0.0414),与AI弱负相关(rs-0.365 P=0.0493);2、SUVearly与XIAP蛋白(rs=0.418P=0.0423)、PCNA蛋白(rs=0.485,P=0.0317)中度正相关,与SPF(rs=-0.171,P=0.3252)、AI(-0.274,P=0.1156)无相关性。SUVdelayed与XIAP蛋白(rs=0.479P=0.0391)、PCNA蛋白(rs=0.529,P=0.0485)也呈现中度正相关,且相关强度较SUVearly与XIAP蛋白、PCNA蛋白之间更大。SUVdelayed与SPF(rs=-0.177,P=0.3090)及AI(0.0322,P=0.8531)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1、XIAP在食管癌中可能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增殖等作用;2、FDG摄取水平可间接反映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情况;3、双时相PET/CT联合XIAP、PCNA检测可能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和评估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特性,为实现个体化诊治提供良好可操作性的参考方案。
|
|
|
|
1 |
杨进华,张甲佑,李宗文,练昌强,熊永辉,吴永强,邹本章;食管癌手术方法改进的临床研究(附58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年06期 |
2 |
;食管肿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8期 |
3 |
邵仲凡
,陈光辉
,李国仁;改良式右径胸三切口食管癌手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2年05期 |
4 |
王云杰;;食管癌外科治疗方法的改进[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08期 |
5 |
吴洪财;;食管癌术后并发症解析及处理[J];黑龙江医药;2011年04期 |
6 |
邝国乾;晚期下咽与颈食管癌手术治疗11例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7 |
刘晓林;长灶食管癌手术前的化疗问题[J];实用癌症杂志;1996年03期 |
8 |
;食管、贲门[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1996年03期 |
9 |
田爱萍;老年食管癌手术配合体会[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
10 |
;食管、贲门[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1999年04期 |
11 |
陈自青;25例食管癌手术病人肺部并发症预防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01期 |
12 |
邱鲜凡,何贞明;基层医院开展食管癌手术的麻醉体会(附58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1期 |
13 |
李秋燕,李桂英;介入化疗对食管癌手术效果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2年35期 |
14 |
马国伟,戎铁华,龙浩,傅剑华,林鹏,黄植蕃,曾灿光,张旭,李小东,张兰军,温浙盛,王军业,张蓬原,胡袆,朱志华;离体食管癌手术标本长度收缩规律的研究[J];癌症;2004年02期 |
15 |
陈树霓,曾小芳,吕馥芬,曾少敏;食管癌手术患者计划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5年04期 |
16 |
李冰,秦子敏,王文光,程爱民;食管癌手术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09期 |
17 |
卢建国;王毅;王永连;陈志军;;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分析[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年09期 |
18 |
刘建民;刘于威;朱岩;;食管癌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21期 |
19 |
王文凭;陈龙奇;;食管癌外科治疗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11期 |
20 |
汤一新;杜正;;老年食管癌13例手术治疗及讨论[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