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球磁尾动力学过程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周猛  
【摘要】:地球磁尾是地球磁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生在磁尾的爆发性现象对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比如磁暴产生的高能粒子能损坏近地空间的人造卫星,而电离层性质的剧烈改变能影响无线通讯。另外,磁尾还是人类研究等离子物理的天然实验室。 磁场重联是天体物理中的普遍现象。磁场重联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磁能转化为粒子动能和热能,并且改变磁场的大尺度拓扑结构。在磁场重联区有丰富的波动现象,但到底是哪种波动在重联层中占主导,这些波动仅仅是重联的副产物,还是能够触发或者调制重联?这些都是空间和试验等离子体物理学家需要解答的问题。磁零点是重联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区域,在零点磁力线断开并重新连接。揭开磁零点的详细结构,波动和粒子特征,对于理解三维磁场重联是很有意义的。高能粒子注入以及偶极化是亚暴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亚暴过程的能量释放机制,以及亚暴的触发机制。 在本博士论文里,我们结合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对发生在地球磁尾的多尺度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波粒相互作用,离子和电子加速过程。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成果: 1,研究了Cluster卫星观测到的重联扩散区内,不同区域内不同波动的特征。 我们在重联扩散区内薄电流片附近确认了静电和电磁模式的低混杂漂移波的存在。在卫星穿越磁分界线时,观测到了等离子体流和Hall磁场的反向,同时观测到了强的静电模式的低混杂漂移波。在扩散区的中心电流片内观测到了强的电磁扰动,使用多卫星干涉法对波的色散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波的模式与低混杂漂移波一致。这是首次报道在重联扩散区内观测到电磁模式的低混杂漂移波。我们估算了由该电磁波动提供的反常电阻,发现不足以提供卫星实测的电场。 我们研究了在X线地向侧有小导向场存在的高β区域观测到的低频波动模式。通过K滤波法得到了低频部分的波矢,发现波动是高斜向传播的。将实测的色散关系与理论色散关系做了比较,证实了Alfven-Whistler波在重联层的存在。 另外,在扩散区内的磁分界线上找到了一个密度耗空区,并且研究了耗空区内的波粒相互作用过程。在耗空区内存在强的反平行电流,并且里面有介于离子回旋频率和低混杂频率间的静电波动。极化分析表明该波动是线性准垂直极化的,同低混杂波的性质一致。同时还观测到了斜向传播的哨声波。电子分布有平行方向的电子束。我们讨论了耗空区内可能的波粒相互作用,以及耗空区对电子加速的作用。 2,报道了Cluster卫星对扩散区内磁零点结构的局地观测,以及对应的电子动力学和波动特征。我们在扩散区内找到了可能的螺旋零点对以及由三个零点组成的零点簇结构。发现零点及磁场Bz分量的双极化结构和能量至100keV的高能电子通量增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Cluster4颗卫星处于3维磁场重联的不同拓扑区域内,并且其中一颗卫星离电子尺度的零点磁分离线仅19km。在穿越磁分离线的过程中,观测到了半宽为4-6个电子惯性长度的薄电流片,反平行方向电流的峰值,以及能量电子通量增强,此时电子能谱最硬,幂指数约为-3.4。在磁分离线附近还观测到了静电孤立波,哨声波和低混杂波,说明电子动力学和波粒相互作用在无碰撞磁场重联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还发现零点对之间的fan平面的夹角同理论预测的由哨声波调制的重联层中,哨声波的最大群速度张角一致。 3,开展了一系列的2维粒子模拟来研究在磁层中经常观测到的电子等离子体幅度调制波的产生机制。发现弱电子束不稳定性可以激发调制的Langmuir波,而当背景磁场比较大时,垂直方向上的电场没有调制现象。观测到的垂直极化的调制波可以由弱的损失锥不稳定性激发形成。当弱电子束带有损失锥分布时,调制的波动呈现出很快的在平行极化和垂直极化之间的转换,这也解释了在重联层中观测到的这种波形的产生机制。波形短时间内极化的转变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调制波动的捕获相位不同导致的。 4,通过THEMIS和LANL卫星观测,以及大尺度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一次亚暴注入事件。我们通过跟踪大量粒子在全球磁流体力学模拟得到的电磁场中的运动,模拟了高能离子注入。我们的模拟可以重构出THEMIS和LANL卫星观测到的注入事件的主要现象,包括通量增加的时序和色散特性。亚暴期间粒子主要通过两个区域获得能量。一个区域是在近尾x线附近(X--20 RE),粒子在该区域在强感应电场的作用下非绝热的获得能量。另一个区域是在X=-18 RE至X=-7RE之间的若干个狭长或分立的区域,这些区域磁场较强,在该区域粒子在强的势电场的作用下非绝热的获得能量。我们的研究表明,磁场重联和非绝热加速对亚暴注入事件中离子能量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传统的认为粒子仅仅在偶极化区域加速,或者认为绝热加速起主导作用的观点是个重要的补充或修正。 5,通过THEMIS卫星观测研究了若干个偶极化锋面对应的微观物理过程。 2008年2月15日,THEMIS卫星在亚暴期间近尾探测到了多个偶极化锋面。偶极化锋面都在地向传播的等离子体泡的前缘。在偶极化锋面处还有高能电子通量的增加,以及大的波动增强,波动频率从低于低混杂频率到高于电子回旋频率。偶极化锋面是尺度为离子惯性长度的薄电流片,并且对应着很强的电场,该电场主要是由Hall电场和低混杂漂移波的电场组成。我们认为低混杂漂移波是密度或温度梯度存在的条件下由退磁化漂移电流激发的。锋面附近还观测到了电子静电回旋波,它很可能是由电子垂直速度分布存在的正梯度激发的。以上观测到的两种波动都有可能加速电子。在偶极化锋面观测到的这些波动,对于理解亚暴期间的电子加速以及电流片中断都有重大意义。 2009年2月27日,四颗沿径向从X=-20 RE到X=-10 RE排列的THEMIS卫星观测到了一个地向传播的偶极化锋面。这个锋面也是在等离子体泡的前缘,并且是尺度为离子惯性长度的动力学结构。靠近尾部的两颗卫星(P1/P2)和靠近地球的两颗卫星(P3/P4)观测到的电子和离子分布差异较大。靠近尾部的两颗的卫星都在锋面观测到了哨声波,而靠近地球的两颗卫星没有观测到。2009年3月15日,5颗THEMIS卫星相继观测到了一个偶极化锋面。同2009年2月27日的事件相似,靠近尾部的卫星(P1/P2)观测到了哨声波,而其他的三颗卫星都没有看到。这些现象说明偶极化锋面在传播过程中,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曙平,杨红昂;磁尾通量绳结构中由压强损失导致的核心场增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2 丁大庆,傅竹风;磁尾的平衡结构[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3期
3 王德焴;地球磁尾中荷电粒子的Fermi加速[J];科学通报;1982年16期
4 金曙平,马宁,刘振兴,濮祖荫,宗秋刚,B.Wilken;亚暴事件中磁尾多重等离子体团的数值研究(Ⅰ)[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5 金曙平,马宁,胡先鹏,宗秋刚,B.Wilken,刘振兴,濮祖荫;亚暴事件中磁尾多重等离子体团的数值研究(Ⅱ)[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5期
6 史建魁,刘振兴;磁场偶极化过程中磁尾离子加速:Ⅱ上行离子速度和能量的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7 马玉端,曹晋滨,周国成,刘振兴,H.Reme,I.Dandouras;磁宁静期磁尾爆发性整体流持续时间多点卫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8 ;簇群空间探测器跟踪地球磁尾[J];天文爱好者;2002年01期
9 金曙平,胡先鹏,崔海龙,刘振兴,濮祖荫,B. Wilken;地球磁尾两种不同类型磁结构形成机理[J];科学通报;2001年02期
10 张天辉,徐荣栏,李磊;地球磁尾的电场模式[J];空间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11 张灵倩;刘振兴;王继业;马志为;濮祖荫;沈超;郭九苓;;地球磁层内近地磁尾流场的分布特性:探测一号卫星的观测结果[J];科学通报;2007年07期
12 杨红昂,金曙平;磁尾地向传播等离子体团的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5期
13 杜艰,金曙平;磁尾等离子体团型结构的数值模拟[J];空间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14 马玉端;曹晋滨;周国成;刘振兴;H.Reme;I.Dandouras;;磁尾爆发性整体流与亚暴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15 沐建林,濮祖荫,方正知,李芳;地球磁尾非绝热离子抗磁漂移不稳定性[J];科学通报;1989年10期
16 沐建林,濮祖荫,方正知;磁尾宽频带静电噪声的一种新的激发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6期
17 刘振兴,陈涛;非均匀动压冲击和停止后产生的瞬时重联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18 贾英东,李毅,王水,葛亚松;磁场重联中离子轨道的混合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19 郭俊,陆全明,王水,窦贤康;磁场重联的二维粒子模拟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20 傅向荣;郭俊;王水;;存在初始引导场情况下的无碰撞磁场重联[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廼权;陈涛;何兆海;罗静;;磁尾中月球距离处的等离子体参数[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振兴;史建魁;沈超;;地球磁尾物质抛射[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金曙平;杨红昂;;磁尾通量绳结构中由压强损失产生的核心场增强[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杜艰;金曙平;;磁尾等离子体团型结构的数值研究[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金曙平;胡先鹏;;地球磁尾两类磁结构形成机理初探——亚暴过程中磁尾动力学过程二维三分量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郭孝城;;极风效应下地球磁尾的气泡模不稳定性[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曹晋滨;;地球磁尾动力学观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晓燕;董爱英;C.T.Russell;;太阳风对地球磁尾位形的控制和影响[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何兆海;刘振兴;沈超;;磁尾大尺度电场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天辉;徐荣栏;李磊;;地球磁尾的电场模式[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强;地球磁尾超低频波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张永存;磁尾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3 郭九苓;磁尾准稳态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4 马玉端;磁尾爆发性整体流的多点卫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5 邬良能;束流对磁重联过程影响的MHD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张寿彪;磁场重联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徐晓军;行星际磁场重联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黄灿;无碰撞磁场重联中的电子动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黄狮勇;磁场重联与等离子体湍流的卫星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呼延奇;日冕大尺度结构演化及快速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文赛;近磁尾高速流减速区以及远磁尾对极端行星际条件响应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赖相盛;快速磁场重联中导向场大小对磁场重联层结构不对称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5年
3 张磊;纯电动动车组重联实验装置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秋幻;行星际磁场重联的重联率及出流区边界处的间断面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汤姆;多X线磁场重联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王宬朕;激光等离子体自生磁场重联过程研究[D];鲁东大学;2017年
7 杨恒磊;边界扰动驱动磁场重联[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田利平;由超阿尔芬剪切流引起的阿尔芬共振层对磁场重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9 孙为杰;磁尾等离子体片内磁结构及其与等离子体流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石文静;剪切流剖面影响磁场重联的混合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永新 杨保国;磁场重联可能是罪魁祸首[N];人民日报;2012年
2 张辉;“切除”重联电缆大线故障[N];人民铁道;2010年
3 通讯员 杨保国 记者 吴长锋;中国科大首次发现金星磁层中存在磁场重联[N];科技日报;2012年
4 沈澄 姜玉涛;开进伊朗[N];常州日报;2008年
5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健民;气候系统的卫星遥感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