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及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研究
【摘要】:化学发光分析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等优点,在环境监测、药物分析、临床检验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要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则需要探索提高选择性的途径以及开发应用新的化学发光体系。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对于提高化学发光反应效率和建立新的化学发光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高效分离技术,将其与化学发光联用能很好地改善化学发光检测的选择性。而设计研制使两者完美结合的联用接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
本工作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将金纳米粒子引入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研究其超猝灭效应及其分析应用;另一方面是设计制作能同时满足毛细管电泳高效分离及化学发光高灵敏检测的联用接口。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联用,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能够高效地猝灭吖啶酯的化学发光信号,其猝灭常数高达1010M-1。通过离心分离及测定反应产物的荧光光谱,推测这种高效猝灭效应可能源于金纳米粒子对吖啶酯分子强的亲和性以及激发态反应产物与金纳米粒子之间高效的非辐射能量转移。DNA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依然可以作为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的高效猝灭剂,表明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可以用于金纳米粒子作标记物的分析。
2)基于金纳米粒子对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的高效猝灭作用,结合非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对单双链DNA不同的亲和性,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均相检测特定序列DNA的新方法。当溶液中不存在目标DNA时,标记有吖啶酯的探针DNA将会吸附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吖啶酯与金纳米粒子的接近导致化学发光猝灭;当溶液中存在目标DNA时,探针DNA与目标DNA杂交所形成的双链结构无法吸附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吖啶酯的化学发光信号得到保留。该法能够简便、快速地对目标DNA进行检测,并且能很好地区分单个碱基的错配。
3)设计制作了一种基于在柱裂缝/柱端液池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接口,用于实现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与化学发光检测条件的分别优化。在此设计中,通过在毛细管末端制作在柱裂缝用作电连接以及试剂添加装置。毛细管出口端置于柱端液池中发生化学发光反应。柱后缓冲溶液与从裂缝引入的试剂在重力的驱动下与检测池中的试剂混合产生化学发光信号。因此,此接口装置可以从裂缝以及柱端方便添加两种或多种试剂。将此接口应用于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设计可以稳定地引入H202,并且无需将催化剂或氧化剂添加至分离毛细管中即可获得满意的灵敏度以及分离效率
4)将在柱裂缝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接口进一步应用于吖啶酯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柱裂缝作为电连接,有效地隔离了反应/检测区域与高压电场,消除了化学试剂阴离子(-OH, HO2-)的反向迁移,避免吖啶酯在到达检测窗口之前被氧化或水解。通过将HNO3从在柱裂缝中引入,实现了缓冲溶液在分离完成之后及检测之前的在线调节,使分离缓冲溶液的pH不再局限在3以下。作为模型分析物,赖氨酸和肌氨酸的吖啶酯衍生物可以在pH 8.7的分离缓冲溶液中实现基线分离,其检出限为0.45 nM,理论塔板数分别为32 000-58 000和70 000-100 000。
|
|
|
|
1 |
赵化章,姜会丽,何友昭;一种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系统的改进及应用[J];分析化学;2004年02期 |
2 |
卫洪清,刘二保,梁建功,程介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用于铁形态的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甘婷婷;陈华;夏之宁;蒋雪梅;张蓉;辛龙涛;喻彦林;;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用于兔血中贝诺酯代谢物的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5期 |
4 |
马玉琴,赵克俭,张仲纶,苏震,马斌,郑雁珍,杨光洁,米志勇,陈昕;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与线粒体低水平化学发光相关性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4年04期 |
5 |
刘小真;分析化学中的气相化学发光法[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3期 |
6 |
李丽清;化学发光分析及其仪器装置[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6期 |
7 |
杨维平,章竹君;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抑制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8 |
马利锋,罗丽荣,章竹君;化学发光成像法测定人体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J];分析化学;2005年05期 |
9 |
赖维平;;利用化学发光对NO_3~-和NO_2~-的分别定量法[J];重庆环境科学;1984年01期 |
10 |
李丽清;化学发光分析在空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
11 |
谢成根,刘传芳,常文贵,李淮芬;测定抗坏血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体系[J];光谱实验室;2004年03期 |
12 |
王洋,范世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
13 |
松冈干彦
,张玉先;新的光源——化学发光[J];发光学报;1974年06期 |
14 |
章竹君,张书圣,张新荣;偶合反应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人血清甲胎蛋白[J];分析化学;1994年06期 |
15 |
王尊本,郑朱梓,呈国伟;痕量铁的化学发光法测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16 |
卢建忠,章竹君;消耗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J];化学学报;1996年01期 |
17 |
刘小真,曹玲,何亮,朱业湘,任恕;化学发光氯乙烯检测器的研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年03期 |
18 |
周延秀,朱果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法的进展[J];分析化学;1997年02期 |
19 |
王福昌,秦伟,章竹君;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J];分析化学;1997年11期 |
20 |
田云,卢向阳,易克,谢馥交,许亮,黄成江;化学发光法检测番茄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J];生命科学仪器;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