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参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摘要】:干旱是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时效性高、监测范围广、客观准确以及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于干旱监测已成为趋势与热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出现了基于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以及微波等类型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虽然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由可见光、红外数据发展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类方法对地表覆盖类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时空适应性差;微波遥感干旱监测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算法,也没有真-正建立干旱指数;(2)缺乏『正演型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目前的所有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基本都属于反演型模型,即从干旱导致的各种地表现象及地物反应中获取信息建立干旱监测模型,这类模型监测效果具有滞后性;(3)缺乏以序列数据为基础的时间域和频率域干旱遥感监测方法,目前所存在的方法基本属于空间域监测方法,主要针对单幅遥感影像进行干旱监测,并没有充分发挥遥感数据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4)缺乏大空间时间尺度适应性的干旱遥感监测方法,目前的干旱监测研究都是针对小区域进行的,各类方法都具有区域适应性,即需建立区域影响系数库等,实际应用价值较小,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以上问题,以时序遥感数据为基础建立一种大空间时间尺度适应性的正演型干旱遥感监测方法,对于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包括:(1)对国内外干旱遥感监测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对干旱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总结了干旱的形成与特征,并结合我国干旱情况分析了干旱的影响与危害;(3)对目前存在的干旱遥感监测方法进行详细的分类,同时系统地归纳了干旱遥感监测方法,并分类别地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4)在分析太阳辐射模型影响参数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光谱信息,提取晴空亮度温度和反射率的影响因素,并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函数,针对各因素的影响关系构建了晴空亮度温度和反射率的计算方法,同时确立其正常动态范围,以此构建自适应云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分析和精度评定;(5)针对MODIS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的不足,进行了云参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方法间与方法内的定量精度评定,同时针对国内近两年的较大型干旱事件进行了监测效果定性分析;(6)在对长时间序列云参数法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云参数背景值指标选择,对感兴趣区进行了云参数背景构建研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分析。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
(1)根据晴空地物的辐射光谱曲线,建立了晴空亮度温度及反射率计算公式,同时结合地表覆盖类型,确定了晴空亮度温度及反射率动态变化范围,提出了自适应云检测方法;
(2)针对MODIS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的不足,建立了连续模型,并对云参数进行时间、空间尺度修『正,构建了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实验及业务证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进行干旱遥感监测;
(3)在对长时间序列云参数法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型在中国地区的监测效果,通过指标选择,提出了基于序列监测结果的云参数背景场构建方法,实验证明云参数背景场构建有利于提高模型的监测精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干旱的危害与国民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乃至国家政局稳定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干旱防灾减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传统基于地面观测气象干旱监测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监测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的核心是三个云参数,因此云检测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干旱监测结果的好坏。鉴于研究区域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传统的固定阈值云检测方法难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文构建的自适应云检测方法分析了晴空亮度温度及反射率的变化规律,依据云在遥感影像中高反射率、低亮度温度的特性进行自适应云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的信息源;
(3)干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成灾范围一般呈片状,且干旱的发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实现大空间、长时间的干旱遥感监测一直是干旱监测领域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建立的云参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是通过分析云与干旱的相关关系,构建相互独立的三个云参数,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了修正,提高了模型在空间、时间尺度上的适应性,同时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国产静止气象卫星FY-2系列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获取较高的干旱监测精度;
(4)通过分析多年的干旱监测结果发现部分地区为监测盲区,为此本文结合多年监测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了云参数背景场构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云参数背景场的构建有助于提高监测盲区的监测精度。但本文仅针对部分地区进行相关实验,云参数背景场的推广构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
|
1 |
王小平;张谋草;郭海英;王宁珍;黄斌;;利用地面遥感仪器对土壤水分的监测试验[J];干旱气象;2005年04期 |
2 |
李星敏,郑有飞,刘安麟,张树誉,邓凤东;陕西渭北东部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3 |
徐希孺;微波遥感测定南极洲雪累积率[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
4 |
洪延姬,薛鸿陆;氖中强冲击波结构及亮度温度[J];爆炸与冲击;1998年03期 |
5 |
张维娜;;基于遥感技术的运城盆地干旱监测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10年07期 |
6 |
刘丽,刘清,周颖,黄万岗,宋国强;卫星遥感信息在贵州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1999年03期 |
7 |
董谢琼,徐虹,浦吉存,杨泉林,周伟民;利用NOAA/AVHRR资料监测云南大面积干旱的业务流程[J];气象;2001年01期 |
8 |
肖利;汤家法;倪星航;;MODIS数据监测森林火灾方法的研究[J];四川测绘;2008年01期 |
9 |
武鹏飞;王茂军;张学霞;;基于归一化建筑指数的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
10 |
刘健,董超华,张文建;利用FY-1C资料反演水云的光学厚度和粒子有效半径[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年06期 |
11 |
康春丽,陈正位,陈立泽,田勤俭,刘德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前兆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1期 |
12 |
孙钦宏;;利用GOES9静止卫星的PGM云图辨别雾区方法初探[J];吉林气象;2007年01期 |
13 |
李强;周锁铨;向亮;荆大为;顾婷婷;石建红;;杭州湾城市群热岛时空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2009年04期 |
14 |
徐超;张伟;刘书含;杨长保;周东起;;基于GIS与RS的长春市热岛效应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10期 |
15 |
齐述华,李贵才,王长耀,牛铮;利用MODIS数据产品进行全国干旱监测的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16 |
李净;;基于Landsat-5 TM估算地表温度[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年04期 |
17 |
毛克彪;施建成;李召良;覃志豪;李满春;徐斌;;一个针对被动微波AMSR-E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12期 |
18 |
纪永刚;张杰;孟俊敏;;用AMSR数据极化比PSSM算法检测渤海海冰边缘线[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
19 |
邓明德,樊正芳,崔承禹,籍全权,耿乃光;无源微波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实验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年06期 |
20 |
王小平,郭铌;遥感监测干旱的方法及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