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纤维素荧光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摘要】:高分子荧光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在荧光探针、化学传感器、非线性光学装置、荧光成像、微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天然高分子为原料的荧光材料迅速崛起,并成为高分子科学的前沿领域之一。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它经化学改性后能以不同形式出现,提高了功能化的灵活性及其材料应用的广泛性。目前,荧光纤维素材料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不同种类且具有特殊应用价值的纤维素荧光材料已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工作通过物理、化学改性方法合成基于纤维素的荧光材料,并对产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点:1)通过均相醚化、表面修饰、化学交联制备多种新型荧光纤维素材料,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2)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主客体相互作用制备荧光纤维素纳米胶束和荧光增强的纤维素水凝胶,并表征其结构与性能;3)系统研究荧光纤维素材料的荧光性质,考察其在pH、温度、爆炸物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的传感检测和荧光增强作用。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在NaOH/尿素水体系均相合成羟乙基纤维素(HEC),进一步与N-3'-溴丙基咔唑在DMSO体系中合成咔唑基羟乙基纤维素(Cz-HEC)。通过红外、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光谱考察Cz-HEC在DMSO中的荧光性质。研究表明,咔唑基接至HEC后荧光寿命增加、荧光增强,但均出现浓度自猝灭现象。电子受体丙烯腈的加入对Cz-HEC有荧光猝灭作用,且随丙烯腈加入,猝灭符合Stern-Volmer方程,所得猝灭常数及荧光寿命变化表明是一个动态猝灭的过程。
通过两步反应,首先咔唑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9-(2,3-环氧丙基)-咔唑,再与甲基纤维素(MC)反应成功合成咔哗基取代的甲基纤维素(Cz-MC)。红外和核磁共振确定其结构,元素分析和紫外光谱确定咔唑基的取代度。通过动态光散射研究不同温度下Cz-MC稀溶液的聚集行为。研究表明,Cz-MC在较低温度下单链和聚集体共存;随着温度升高单链逐渐消失,形成大的聚集体且聚集体的流体力学半径减小;且随着咔唑基取代度增加聚集行为更明显,聚集体的流体力学半径亦更小。Cz-MC具有浓度自猝灭的荧光性质。Cz-MC荧光性质对温度的依赖关系表明,Cz-MC的热聚集行为改变了咔唑基团的微环境,在发生荧光自猝灭的浓度前后,溶液的荧光强度发生温度响应性改变。
以HEC为原料,在DMSO体系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催化剂,与异硫氰酸荧光素反应合成了荧光素标记的羟乙基纤维素(FITC-HEC)。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确定其结构。利用荧光光谱研究其溶液、固体和膜的荧光性质,发现FITC在固态时基团之间互相影响形成激基缔合物,导致荧光增强且发生红移。此外,还探讨了pH和温度对FITC-HEC水溶液荧光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pH升高,FITC电离形式不同,溶液的荧光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温度升高,溶液发生荧光猝灭现象。由此说明FITC-HEC可作为pH和温度的传感器。
通过对纤维素进行季铵化和不同疏水长链的烷基化制备两亲性纤维素衍生物(HMQC)。 HMQC能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FTIR、NMR、元素分析、ζ电位、DLS和TEM研究了HMQC和胶束的结构和形貌。将该胶束用于疏水荧光染料BTPETD的包覆制备了一种基于荧光纤维素胶束的化学传感体系。该体系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质,可用于爆炸物分子的痕量检测。研究表明,2,4-二硝基苯酚(DNP)和2,4,6-三硝基苯酚(PA)会导致较高的荧光猝灭,DNP对荧光的猝灭具有良好的Stern-Volmer线性关系,而PA在浓度大于6μM时显示超线性的关系,但都能实现对DNP和PA的定量检测,检测限分别达到200nM和50nM,可作为水环境下稳定、高灵敏的化学传感材料。
将纤维素纳米晶须反应上环氧基团,然后开环引入伯胺基,伯胺基再与溴芘进行反应合成了表面芘标记的荧光纤维素纳米晶须(Py-CNC)。固体核磁确定其结构。荧光测试表明芘标记到CNC上对其荧光有显著增强。Py-CNC水分散液对不同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荧光响应,其中Fe3+的荧光猝灭效果最好,Fe3+与Py-CNC上N、O的配位作用是导致荧光猝灭的原因。Py-CNC对Fe3+有较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限达1μM,可用于环境体系中Fe3+的传感检测。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NaOH/尿素水体系中合成β-环糊精/纤维素水凝胶。以β-环糊精疏水空腔的包合作用研究了水凝胶对5-FU和BSA的释放行为,显示β-环糊精对5-FU的包合抑制了其释放。同时还研究水凝胶对苯胺蓝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由于β-环糊精与苯胺蓝的1:1包合作用,使得水凝胶对苯胺蓝的吸附量随环糊精的含量增加而增加,且该水凝胶吸附苯胺蓝后荧光增强。
本论文为基于纤维素的新型荧光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还研究了荧光纤维素材料对pH、温度、重金属离子、爆炸物分子等的传感检测以及荧光增强。这些成果将为新型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
|
|
|
1 |
徐桂英,栾玉霞,刘军;双烃链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及其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4期 |
2 |
木合塔尔·依米提;山本隆一;帕提古丽·依明;;聚(3-己烷基)噻吩的π-聚集行为(英文)[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3 |
林宝凤;黎演明;周妤莲;杜予民;;壳聚糖不饱和羧酸盐聚集行为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1年03期 |
4 |
刘玲秀;祝纯静;于跃芹;;N-马来酰化壳聚糖聚集行为的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09年03期 |
5 |
温昕;王素娟;高保祥;巴信武;;超支化聚(酰胺-酯)溶液中的5,10,15,20-四(4-羟基苯基)卟啉聚集行为的研究[J];化学学报;2010年18期 |
6 |
王永申;补连塔煤矿2211工作面防治水措施[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1年02期 |
7 |
李伟,王霞瑜,张平,黄舸,贺小华;溶胶-凝胶法制备疏水型SiO_2气凝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1期 |
8 |
李润鹏;浅谈露天煤矿降低原煤水灰的措施[J];露天采矿技术;2002年06期 |
9 |
张而耕,王志文;浅析疏水防蚀纳米复合涂料[J];全面腐蚀控制;2002年03期 |
10 |
刘翔;良矿南桥尾矿库2~#初期坝加固整改实践[J];矿业快报;2003年07期 |
11 |
阎云;郭素;熊玮;卢婷;李子臣;黄建滨;付宏兰;;一含肉桂酸的单链Bola型两亲分子在有机溶剂中的光致二聚和聚集行为(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何金林;顾子旭;梁骏;倪沛红;;壳聚糖接枝PDMAEMA共聚物的聚集行为[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12期 |
13 |
廖博;叶文波;;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在甲壳素膜上的聚集行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4 |
崔举庆;张洋;陆现彩;胡柏星;沈健;;AFM研究TiO_2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J];材料导报;2009年24期 |
15 |
芦菲;丁元生;;聚苯乙烯在混合LB膜中的聚集行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16 |
冯利军,项远法;采矿疏水的回灌与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7 |
王文欣;300 MW机组热网疏水回收处理[J];华北电力技术;2003年05期 |
18 |
杨巧文,武立俊,支献华,王祖讷;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净煤的机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19 |
林斌;蒸汽系统设计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4年05期 |
20 |
苏延磊,刘会洲;PEO-PPO-PEO嵌段共聚物的聚集行为及其在胶团萃取中的应用(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