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

梁巍  
【摘要】:低铂或非铂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剂是燃料电池技术实用化的关键。近年来,各种掺杂的碳纳米材料作为ORR电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得到广泛研究。尤其是,掺杂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等sp2纳米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高的比表面积而成为非贵金属ORR电催化剂的重要选项和研究热点。目前,关于这些材料催化ORR的本质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本论文结合电化学热力学模型分析和量子化学计算,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氮掺杂的石墨烯,氮与铁、钴、镍共掺杂石墨烯以及这些过渡金属负载的石墨烯材料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以期理解掺杂纳米碳材料中可能的氧还原活性位点。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1.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通过计算获得ORR中可能的吸附中间体(*O2,*OOH,*HOOH,*O和*OH等)在各种掺杂或负载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自由能,以及ORR中可能的反应步骤的反应自由能,结合部分步骤(如*02的解离等)的活化能垒判断相应结构石墨烯表面的最优反应路径(反应历程);(2)根据吸附自由能和反应自由能数据,计算最优反应路径中各反应步骤的标准平衡电极电势(Ei0),并与ORR总反应标准平衡电极电势(1.23V)比较,确定活性控制步骤(1.23-Ei0值最正的步骤);(3)根据活性控制步骤的E0及其与含氧中间体(如*OH)吸附自由能的关系,构建活性火山关系(Volcano)图,从各种石墨烯结构在Volcano图中的位置分析其作为ORR活性中心的可能性;(4)通过电子结构计算探讨影响各种石墨烯结构对含氧物种吸附能力的电子结构本质。 2.不同类型氮掺杂石墨烯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 构建了12种不同类型的石墨烯氮掺杂结构并研究了其ORR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除平面内石墨氮(GN),平面内间位双掺杂石墨氮(m-GN),zigzag型边缘石墨氮(zig-GN)和armchair型边缘氢化吡啶氮(arm-PyN-H)外,各种氮掺杂石墨烯表面ORR的初始步骤为形成*OOH的02吸附步骤(02+H++e-→*OOH),活性控制步骤为*OOH的形成或*OH的还原;*OOH和*OH在不同类型氮掺杂石墨烯结构表面的吸附自由能之间满足较好的线性关系,(△G*OOH≈1.01△G*OH+3.21eV),从而使得氮掺杂石墨烯结构表面的ORR活性与*OH的吸附自由能之间呈现火山型关系;armchair型边缘石墨氮(arm-GN)、zigzag型边缘吡啶氮(zig-PyN)和zigzag型边缘吡啶氮氧化物(zig-PyN-O)等对含氧物种有适中的吸附强度,位于活性Volcano图的顶点,因而具有高的ORR催化活性;不同类型氮掺杂石墨烯结构对含氧物种吸附强度与其活性碳原子费米能级处Pz态密度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Pz态密度越高,对含氧物种吸附越强。 3.过渡金属(铁钴镍)与氮共掺杂石墨烯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 构建了18种由铁、钴、镍与氮共掺杂的石墨烯结构并研究了其ORR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这些金属-氮共掺杂石墨烯表面ORR的初始步骤为*OOH的形成;除边缘Ni嵌入掺杂结构(Ni-G-edge)外,金属与氮共掺杂石墨烯表面ORR的活性控制步骤为*OOH的形成或*OH的还原;相比纯氮掺杂石墨烯结构,*OOH,*O和*OH吸附自由能之间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OH和*O的吸附自由能都可以作为金属-氮共掺杂石墨烯表面ORR活性的描述符来构建活性Volcano图;平面内和边缘金属与氮四配位共掺杂结构(Metal-N4-G和Metal-N4-G-edge)的ORR活性相对较高。 4.铁、钴、镍负载石墨烯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 构建了9种铁、钴、镍负载的石墨烯结构并研究了其ORR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除镍和铁负载的氮掺杂石墨烯外,金属负载石墨烯表面ORR的活性控制步骤为*OOH的形成或*OH的还原;*OH和*O吸附自由能都可以作为金属负载石墨烯表面ORR活性的描述符来构建活性Volcano图;镍负载氮掺杂石墨烯和纯净石墨烯以及铁负载纯净石墨烯的ORR活性较高;与氮掺杂石墨烯类似,金属负载的石墨烯表面对含氧物种吸附强度与其活性碳原子费米能级处Pz态密度相关,Pz态密度越高,对含氧物种吸附越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王万丽;马紫峰;;铂/石墨烯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共还原法制备及表征(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12期
2 Ilkeun Lee;Ji Bong Joo;Mohammadreza Shokouhimehr;;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纳米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英文)[J];催化学报;2015年11期
3 李婧晗;宋亚乘;周亚洲;程晓农;杨娟;;氮掺杂泡沫碳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21年03期
4 张云;胡劲松;江文杰;郭琳;魏子栋;万立骏;;通过铁掺杂和造孔提高氮掺杂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物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的研究(英文)[J];电化学;2014年05期
5 刘磊;安升辉;张建;;氮掺杂缺陷类石墨烯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0年14期
6 商超群;杨明阳;王振宇;李泯婵;刘猛;朱剑;朱迎港;周亮君;程化;古映莹;唐有根;赵兴中;卢周广;;氮掺杂碳纤维包覆一氧化锰作为高效氧还原电催化剂(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10期
7 石璞;陈真;李文;;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J];包装学报;2020年02期
8 彭佳恒;陶鹏;宋成轶;尚文;邓涛;邬剑波;;铂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结构演变(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22年01期
9 赵姣;王志远;贾海浪;陈睿昕;刘蕊;;负载硫化钴纳米颗粒的N、S共掺杂石墨烯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21年10期
10 徐朝权;马俊红;石旻慧;冯超;谢亚红;米红宇;;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铁氮共掺杂碳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年07期
11 张志琦;葛承宣;陈玉刚;吴强;杨立军;王喜章;胡征;;活性位高度暴露的钴/氮/碳电催化剂的构建及氧还原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9年01期
12 贾立;张玉静;蔡春蕾;耿晶;张慧娟;;钴基氧还原电催化材料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20年05期
13 张小可;刘世民;王二东;任元文;;金属-空气电池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21年01期
14 吴志鹏;钟传建;;钯基氧还原和乙醇氧化反应电催化剂:关于结构和机理研究的一些近期见解(英文)[J];电化学;202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舒海波;李丰;;石墨烯基电催化剂的设计及其氧还原反应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6年
2 王双印;;氧还原反应非金属电催化剂的设计[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3 王双印;;氧还原反应非金属电催化剂的设计[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冯页新;胡振芃;张立新;;掺氮石墨烯阴极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张晶晶;林斐;杜濮宇;黄明华;Xingkun Wang;;基于空心碳球电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催化氧还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王杰;武敏;刘素芬;何欢;朱静;王得丽;;石墨烯基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3分会:电催化与洁净能源电化学转化[C];2014年
7 李昊亮;张慧娟;李祥太;赵斌;杨俊和;;预处理对钴基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吴娇;杨振荣;卞伟勇;金超;田景华;杨瑞枝;;磷掺杂多孔碳材料作为氧还原反应高效电催化剂的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沈岸丽;王双印;;电荷转移诱导增强石墨烯催化氧还原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3分会:电催化与洁净能源电化学转化[C];2014年
10 张云;胡劲松;魏子栋;万立骏;;基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3分会:电催化与洁净能源电化学转化[C];2014年
11 杨莉君;廖世军;;Pt/Si_xTi_yO_z/C复合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2 刘京;宋平;阮明波;徐维林;;氟、铁共掺杂的高效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二分会:能源纳米材料物理化学[C];2016年
13 蒋雨霏;杨立军;胡征;;硼氮共掺杂微结构对碳纳米管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3分会:电催化与洁净能源电化学转化[C];2014年
14 蔡浩生;刘永秀;施飞;叶世权;;食具消毒柜紫外灯臭氧还原技术的研究[A];2020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20年
15 赵玉峰;陆子洋;李宏观;;锌基过渡金属双原子氧还原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9年
16 彭峰;沈毅星;李雨航;;基于木质素生物碳材料的电催化氧还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9年
17 李梦菲;肖振宇;范黎黎;孙道峰;;Fe_3O_4/Fe_2C纳米颗粒镶嵌的Fe/N掺杂碳纳米纤维用于高效电催化氧还原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19年
18 沈培康;;燃料电池中的氧还原测量技术基础[A];中国化学会2019能源材料和缺陷化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9年
19 姬路雨;彭祥凤;王召;;氧缺陷型FeO_X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9能源材料和缺陷化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9年
20 吕青;司文燕;王鑫;黄长水;;吡啶氮选择性掺杂的碳材料用作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2019能源材料和缺陷化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蒋雨霏;碳基无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的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柳青;基于氮掺杂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4 向琴;改性碳材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9年
5 王俊;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氧还原催化剂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6 侯亚男;ZIFs衍生碳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7 来庆学;MOF衍生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可控构建及其催化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8 曾沙;碳纳米管交联网络复合电极的构筑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9 罗二桂;掺杂型碳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0 左权;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及其衍生材料在氧还原反应中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11 刘柏辰;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2 邓怡杰;高性能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3 张晓华;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氧还原历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4 曾黎明;基于氧还原和析出反应的金属复合催化剂设计和制备[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5 赵宇;新型碳基无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6 Syed Shoaib Ahmad Shah;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17 艾可龙;非贵金属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催化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8 王海涛;钴、铁改性氮掺杂碳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9 张双双;非铂类高效氧还原催化剂设计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20 崔超男;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和氧还原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冯丽艳;基于石墨烯的高效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孙玉玲;氮配位过渡金属双原子改性石墨烯氧还原和氧析出双效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20年
3 王楠;高效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构建及性能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4 白晓婉;基于杂质原子掺杂缺陷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7年
5 金念;含氧石墨烯负载铂基合金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刘庆彬;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的非碳化策略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21年
7 朱桐桐;碳基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21年
8 李玲玉;杂原子掺杂碳材料作为非金属电催化剂在氧还原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郭倩;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氧还原电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1年
10 李乐乐;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20年
11 范宇坤;生物质制备碳基电催化剂及其氧还原和水分解反应催化性能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20年
12 孙德峰;改性富勒烯材料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性能的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20年
13 李朝;新型二维材料吸附特性及氧还原反应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1年
14 姚真;石墨烯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氧还原电催化中的应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15 王婵娜;大比表面积C基电催化剂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20年
16 施昊;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活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7 刘向前;非贵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8 靳志萍;杂原子掺杂碳材料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应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19 于亚明;基于氮掺杂碳材料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0 张艺;钛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刘霞;新陈代谢是如何开始的?[N];科技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罗阿华 通讯员 罗威;电催化剂设计:开通反应直通车[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记者 吴长锋;铂基电催化剂“丢失”白金的原委找到了[N];科技日报;2020年
4 记者 吴长锋;新技术减少电催化剂“铁流失”[N];科技日报;2019年
5 通讯员 范琼 记者 王磊;新型电催化剂可高效清洁转化二氧化碳[N];中国青年报;2016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池涵;水让氧化石墨烯“动起来”[N];中国科学报;2020年
7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8 柯伟;石墨烯基础应用研究获新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9 记者 姜小毛;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0 刘平昌 唐娟;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1 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2 特约记者 姚耀富;江苏成立石墨烯产业创新联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3 朱永康;全球石墨烯市场高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4 记者 李东周 通讯员 张华生;全球最大规模石墨烯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4年
15 郭桦;爱尔兰开发石墨烯生产新方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16 本报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化该怎样加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17 百川;石墨烯研发面临三大难题[N];中国化工报;2015年
18 陈丹;氧化石墨烯片“纺出”碳纤维[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9 特约记者 刘平昌;氧化石墨烯百吨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0 周峰 刘言;泡沫状石墨烯体材料制备及应用获重要突破[N];科学时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