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视角下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及其对品牌评价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取得了耀眼的经济成绩,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保障国家安全、抗震救灾、扶贫济困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民生改善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但是,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这些表现似乎不甚领情,社会满意度始终不高,甚至因国有企业在腐败贿赂、垄断暴利以及薪酬福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有下降的趋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有企业陷入目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困境?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已有关于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测量方法往往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立场设定,而非基于社会公众视角进行构建,因而没有充分体现出国有企业“公共性”这一优先属性;第二,从社会交换理论看,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提高并不会直接带来非财务绩效的增强,而是通过关键性中介机制才能转化为对品牌评价等非财务性因素的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和影响机理如何,神秘面纱并没有揭开。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公众视角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回顾、焦点小组访谈、专家咨询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和开发出一套充分反映社会公众需求的国有企业社会绩效测量量表,并以此量表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对社会公众品牌评价的作用及其核心作用机制。首先,本研究对社会公众视角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与述评,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众满意度理论和公众价值理论等;并对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具体包括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与特点、企业社会绩效的测量以及关于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公众视角进行国有企业社会绩效量表的开发,包括初始量表的构建、量表的提纯分析以及结构验证等工作。接着,着重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深入探讨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对社会公众品牌评价的影响机理。具体包括:提出关于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影响品牌评价机理的概念模型以及具体的研究假设;收集与整理数据,并利用统计软件对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基于社会公众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绩效量表由六大维度24个题项构成,其中,六大维度分别是:创新驱动、环境保护、公平廉洁、社会声誉、行业合作、红利回报;第二,国有企业社会绩效水平越高,社会公众对该国有企业的品牌评价就会越高;第三,国有企业社会绩效水平越高,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信任程度就越高;第四,随着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认同感也将越高;第五,随着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也会增强;第六,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信任在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影响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品牌评价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第七,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认同感在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影响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品牌评价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第八,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在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影响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品牌评价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第九,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信任程度越高,他们对国有企业的认同感就会越强;第十,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认同感越强,他们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就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