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乙肝表面抗体对子女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及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关系
【摘要】:第一部分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的多中心调查目的:了解我国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情况。方法:调查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与2010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在湖北省(当阳市、大冶市、黄冈市、孝感市、宜城市、巴东县、通城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石河子市),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广东省(台山市)、青海省各地及海南省各地对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第二部分于2012年3月-2015年12月进行,对湖北省部分地区(赤壁市、武穴市、孝感市、宜城市、崇阳县、秭归县)孕产妇进行乙肝五项检测;第三部分对第一、二部分中湖北省、山西省部分HBsAg阳性孕产妇进行乙肝五项及HBV-DNA检测,分析HBsAg阳性孕产妇HBV复制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共计调查了324138名孕产妇,HBsAg阳性孕产妇18802人,阳性率为5.8%。所调查的省份中,青海省孕产妇HBsAg阳性率最低(2.6%)海南省最高(13.4%),新疆、山西、湖北及广东孕产妇HBsAg阳性率分别为4.7%、4.2%、6.6%和8.5%;第二部分共计调查了湖北省1596名孕产妇,HBsAg阳性率为7.1%;第三部分共计纳入1190名HBsAg阳性孕产妇,HBeAg阳性率为38.7%,HBeAg阳性孕产妇的HBV-DNA检出率及滴度均高于HBeAg阴性孕产妇。结论:多中心大样本筛查表明我国孕产妇HBsAg阳性率仍较高,不同地区HBsAg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对HBV流行较严重地区加强孕产妇HBV筛查,加强实施HBV母婴阻断措施,降低HBV母婴传播风险。第二部分母亲乙肝表面抗体对子女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目的: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约5%-15%的婴幼儿在完成计划接种后anti-HBs不能达到保护HBV感染的水平。母亲anti-HBs对婴幼儿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研究报道不一,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母亲anti-HBs水平与婴幼儿乙肝疫苗应答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2015年12月,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武穴市妇幼保健院、湖北省崇阳县、孝感市孝南区、秭归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孕产妇进行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检测并于7-24月后对婴幼儿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排除HBsAg阳性母亲及未随访到的婴幼儿后,1063对母子纳入了研究;对中南医院90名anti-HBs阳性孕产妇于分娩时采集脐血,检测anti-HBs滴度。孕产妇肝功能异常及有妊娠期其他并发症者不纳入本研究。结果:90名anti-HBs阳性孕产妇按anti-HBs滴度分为10-100 IU/L组26人(29%),100-500IU/L组29人(32%),500IU/L组35人(39%),3组孕产妇anti-HBs胎盘通过率分别为100%、1 00%、89.7%,P0.05,100-500IU/L组及500IU/L组anti-HBs胎盘通过率高于10-100 IU/L组。1063名]HBsAg阴性的母亲中,anti-HBs阳性率为61.9%,按anti-HBs滴度将母亲分为10IU/L组405人(39.1%)、10-500IU/L组451人(42.4%)及500 IU/L组207人(19.5%)。婴幼儿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10ug/ml)并于7-24月龄时检测anti-HBs滴度。1063名婴幼儿中901人anti-HBs阳性(84.8%),母亲10 IU/L组、10-500IU/L组、500 IU/L组婴幼儿anti-HBs日性率分别为88.9%(360/405)、84.5%(381/451)、77.3%(160/207),P0.0001。anti-HBs滴度中位数分别为169.1IU/L、141.0 IU/L、79.4 IU/L,P=0.0009。162名anti-HBs10 IU/L组的婴幼儿中,131人补种1针乙肝疫苗(10ug/0.5ml)并于1个月后检测anti-HBs滴度,91.6%(120/131)anti-HBs转阳,母亲anti-HBs对补种应答无显著影响。结论:母亲anti-HBs降低婴幼儿乙肝疫苗常规接种的应答,但对补种应答影响不明显,当前的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对母亲anti-HBs滴度较高的婴幼儿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第三部分体外实验探究乙肝表面抗体对重组乙肝表面抗原抗原性的影响目的:乙肝表面抗体可以中和乙肝表面抗原,但是否影响其抗原性尚不明确。方法:2016年3月-4月,在湖北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收集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的8名anti-HBs阳性健康成年人。采集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使用rHBsAg、联合anti-HBs与rHBsAg刺激PBMC。检测不同处理方法PBMC增值率及细胞上清IL-4、IL-10、EFN-γ水平。结果:rHBsAg处理组PBMC增值率高于anti-HBs联合rHBsAg处理组,后者随着anti-HBs浓度降低,PBMC增值率逐渐增高。与rHBsAg处理组相比,联合处理组anti-HBs浓度为10000IU/L、1000 IU/L时PBMC增值率显著降低(P=0.002,P=0.045)。单用anti-HBs刺激时,PBMC增值不明显。rHBsAg处理组细胞上清IL-10浓度高于anti-HBs联合rHBsAg处理组,后者随着anti-HBs浓度降低,上清IL-10水平逐渐增高。与单用rHBsAg相比,anti-HBs浓度为I0000IU/L、1000 IU/L时上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001,P0.0001)。单用anti-HBs刺激时,上清IL-10水平较低。rHBsAg处理组细胞上清IL-4浓度高于anti-HBs联合rHBsAg处理组,后者随着anti-HBs浓度降低,上清IL-4水平逐渐增高。与rHBsAg处理组相比,联合处理组anti-HBs浓度为10000IU/L时上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2)。单用anti-HBs刺激时,上清IL-4水平较低。rHBsAg处理组细胞上清IFN-γ浓度高于anti-HBs联合rHBsAg处理组,后者随着anti-HBs浓度降低,上清IFN-γ水平逐渐增高。与rHBsAg处理组相比,,联合处理组anti-HBs浓度为10000IU/L、1000IU/L时上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001,P=0.0005)。单用anti-HBs刺激时,上清IFN-γ水平较低。结论:Anti-HBs可以抑制rHBsAg诱导的细胞增值,可抑制Thl(分泌IFN-γ)及Th2(分泌IL-10、IL-4)细胞的活化,且抑制作用随着anti-HBs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第四部分湖北省部分地区既往有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的调查目的:血液传播是感染HCV的重要途径,调查既往有偿献血者HCV流行情况,了解患者HCV基因型。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6月,于武穴市疾病控制中心、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卫生院、孝感市安陆市烟店镇卫生院采集既往(上世纪90年代)有偿献血者血液样本,检测抗-HCV,抗-HCV阳性标本检测HCV-RNA滴度,HCV-RNA阳性标本测序分析HCV基因型。结果:纳入研究既往有偿献血者252人,平均年龄54.0(±6.9)岁,男性46人,女性206人。抗-HCV阳性157人(62.3%),110人血浆中检测到HCV-RNA, HCV-RNA检出率为70.1%(110/157),平均HCV-RNA滴度为5.8±1.0(log值),98人进行了HCV基因分型,其中1b型82例,2a型16例。结论:湖北省既往有偿献血者HCV感染率较高,基因型为1b及2a型,武穴地区全部为HCV 1b型,孝感地区1b及2a型兼有,未发现其他基因型。第五部分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关系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HCV-1b型丙肝患者HCV Core、NS3蛋白多态性与肝硬化和(或)肝癌有关,中国HCV-1b型丙肝患者是否也存在这种关联性未知。方法:总计42名HCV 1b型感染的既往有偿献血员(21名慢性肝炎[CH]及21名肝硬化患者[LC])纳入研究,通过直接测序分析LC组与CH组HCV Core、NS3氨基酸序列。结果:HCV Core未发现有与LC相关的位点,LC组NS3多态性位点Thr 1072、Val1074、None-Thr1098频率高于CH组,提示NS3上述位点多态性与HCV 1b型相关的肝硬化有关。结论:NS3氨基酸位点Thr 1072、Val1074、None-Thr1098是HCV 1b型相关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
|
|
|
1 |
张安飞,罗桂荣,陈兴国,刘传富,佟广元;两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2期 |
2 |
王汝群,郭莹,符文华,杨长宏;在特种人群中实施接种乙肝疫苗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4期 |
3 |
高振鸾,杨瑞琴;506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持久性检测[J];哈尔滨医药;2000年04期 |
4 |
王晓平;注射乙肝疫苗话你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年S3期 |
5 |
解备卿,郝清梅;接种乙肝疫苗致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
6 |
曾普兰,朱敏,宋延明,江红;28名成年人基因乙肝疫苗注射后抗体水平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0年12期 |
7 |
薛爱玲;乙肝疫苗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1年04期 |
8 |
史秀荣,刘义奎,李军;妇女孕前期及孕期接种乙肝疫苗作用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9 |
李红霞;600例接种乙肝疫苗后的结果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2年02期 |
10 |
沈福杰,吴维寿;乙肝疫苗在医院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
11 |
郑忠志,王亚辉,祖静;2种接种乙肝疫苗的方法比较[J];蛇志;2002年01期 |
12 |
张宪忠,朱文,杨洪生;100例乙肝疫苗无应答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年04期 |
13 |
田月莲,刘润花;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根本措施[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14 |
陈慧林
,李小帆
,周建丽
,曲珠凤
,陈丽;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感染乙肝病毒原因探讨[J];中原医刊;2003年13期 |
15 |
蒋瑞庆;在校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初步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3年04期 |
16 |
魏萍;“乙肝疫苗扶贫”覆盖15省[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04期 |
17 |
张希芹,胡作林,董玉萍;接种乙肝疫苗后再患乙肝原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18 |
王春敏,李俭;乙肝疫苗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年04期 |
19 |
;接种乙肝疫苗为何会失败[J];中国乡村医药;2004年10期 |
20 |
孙美艳,段淑华,魏秀英;在校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10期 |
|